曾老师讲古诗——《乞巧》
(2021-01-19 08:01:03)
标签:
文化 |
乞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古时候的一个习俗。这个习俗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有关,传说织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爱上了牛郎,私自下凡与牛郎成婚,王母娘娘得知后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织女回天庭,牛郎一路追赶,王母娘娘拔下玉簪有空中一划,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银河,挡住了牛郎,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河相望。牛郎织女的真情感动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答应二人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会一次。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飞到天上去,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据说天上的彩霞就是她织出来的。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乞巧”在我国各地的风俗不完全相同,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风俗不同,但趣味却是相同的。
林杰是唐代诗人。《乞巧》是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第一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是七夕,今天晚上,人们都看天空拜织女。“今宵”意思是今天晚上,“碧霄”意思是碧蓝的天空。
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交代了人们“看碧霄”的原因,因为牛郎和织女今天要走上天河上的鹊桥相会。
第三、四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写人间的乞巧活动。“家家”就是每一家,写乞巧范围广。“望秋月”照应前面的“看碧霄”。“穿尽红丝几万条”写乞巧活动的核心事件是对月穿针,同时表现参与乞巧活动的人很多、热情很高。
这首诗概括写一个民俗,诗中并没有具体人的具体活动,也没有写人们的心愿,但读者却可以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仿佛看到碧蓝天空上的明月,感受到少女乞巧的热情和真诚。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