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别董大》
(2021-01-09 08:09:56)
标签:
文化 |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品是《燕歌行》。高适的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虽然主题和送别的地点都与边塞无关,但也带有边塞诗苍凉的色彩。董大,名字叫董庭兰,是唐玄宗时的著名琴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所以称董大。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此前董庭兰在房琯家里做琴师,因房琯被贬出朝,也被迫离开长安。当时,高适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过着躬耕自给的生活。这一年的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临别时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的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千里黄云”是大片的黄云。“曛”是昏暗的意思,“白日曛”就是太阳被薄云遮挡住,人往天上看,可以看见太阳的轮廓,但太阳的光线比较昏暗。“北风吹雁雪纷纷”并非写一时一地之景,“北风吹雁”是秋天的景象,“雪纷纷”是冬天的景象,这两种景象都带有凄凉的色彩,所以诗人将这两种景物放在一起。这是艺术创作中的景物组合。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大片的黄云、昏暗的日光、寒冷的北风、飘飞的雪花、南飞的大雁。这些景物的共同点是暗淡凄凉。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离别时悲凉的心情。用凄凉的景物衬托人物离别时凄凉的心情,这种写法在送别诗中是十分常见的。
一般送别诗在用凄凉的景物衬托人物的凄凉心情后,往往写人物的伤感与痛苦,但这首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并没有顺着这个思路来写,没有极力渲写难舍难分的缠绵,而是为友人描述离去后美好的前景,表达对友人的良好祝愿,让友人摆脱离别的伤感,充满信心和豪情:不要担心往后没有人欣赏你的才华,天下谁不了解你董庭兰是著名的琴师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丝毫没有送别的伤感,却充满了豪迈之情,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这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别董大》共两首,第二首中高适写自己的处境:“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诗中充满了哀怨,格调与第一首完全不同,境界与第一首相差甚远,所以知道人的不多。由此可见,写诗也好,写文章也好,卖惨、发牢骚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的。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