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大林寺桃花》
(2020-12-21 09:35:08)
标签:
文化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写大林寺的桃花,其特点是比山下平地的桃花开得晚。“人间四月芳菲尽”一句中的“人间”指山下平地,并非指人世间。因山下平地人口密集,而山区人口稀少,所以白居易用“人间”代指山下平地。“芳菲”指各种花。农历四月已经是初夏时节,这个时候,山下平地的花都已经凋谢了,所以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中的“山寺”指大林寺,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大林峰的桃花比山下平地的桃花开得晚,在农历四月才盛开。古人对海拔高度对物候的影响缺乏科学的认识,所以感到惊奇。于是发出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慨。这首诗写一种物候现象,“物候”是季节在动物、植物方面的表现,比如: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秋天到了,大雁开始向南飞。单从所写的物候现象来看,是没有什么新奇可言,但这首诗写的是大林寺的桃花,又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与几个和尚和朋友同游大林寺时所写,把这一背景结合进去,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便意境深邃,富有理趣了。四月平地的花已尽凋谢完了,山中寺内的桃花才开得正好。有人总是遗憾春天走了,没有地方找到春的踪迹,不知道转到这个地方来。倘若把“春天”看作人生追求的幸福,那么这首诗带给人的感悟就是:不要哀叹热闹繁华的地方没有你的幸福,换一个地方,你会有新的发现。于是人们从这首诗中悟出了这样的禅意:山下春已去,山上春正好。但到此处来,何须有烦恼。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