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讲古诗——《夜书所见》

(2020-12-07 10:03:23)
标签:

文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的标题是《夜书所见》,根据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夜晚见到的情景。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交代了季节、天气、地点和人物——季节是秋天,天气是有风,地点是江上,人物是游子。“萧萧梧叶送寒声”写秋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萧萧”是拟声词,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送寒声”的意思是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送来了寒意。“寒”是触觉效果,“声”是听觉效果,“送寒声”把两种感觉融合在一起,让人将两种感觉打通了,即耳朵听到风声的同时身子也觉得寒冷。“江上秋风动客情”写秋风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此时游子行舟江上,“江上秋风”比陆地上的秋风更凉一些,更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秋风吹来,动的是水、动的是船,但诗人不说水动、船动,而说“动客情”,不仅将无形的“情”写得有形了,而且让人感受到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是诗人“所见”的景象,“知有儿童挑促织”是诗人推断的结果,“夜深篱落一灯明”是诗人推断的依据。诗人作出这样的推断,一定是因为诗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促织”是蟋蟀,俗称蛐蛐儿。“挑促织”是用细长的树枝将蟋蟀从洞里拨出来。秋天,天气凉了,蟋蟀躲进洞里了,捉蟋蟀要将蟋蟀从洞里拨出来,所以说“挑促织”,而不说“捉促织”。这是诗人是由所见的“一灯明”想象到的情景。这一情景让诗人想到自己的童年、想到家里的孩子,这也是“动客情”的具体表现。

这首诗从听觉、触觉、视觉和心理等方面写夜间行舟江上所见之景,既有眼前所见实景,又有想象的内容,既写所见,又写所思,乍读不过是夜书所见,细品却有浓浓的思乡之情。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