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会议综述

(2020-05-09 09:29:37)
标签:

文化

时评

2019年8月17—18日,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二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和东北大学主办,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文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艺术百家》《外国美学》等学术期刊和机构协办。开幕式由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谢纳教授主持,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雷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高建平教授,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徐碧辉研究员,原中华美学学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顾问聂振斌研究员等先后致辞。

  中华美学学会年会为各种美学思想对话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会学者们围绕“传统范式突围中的美学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互鉴中的美学理论建构”“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现当代美学”“新时代语境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展示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进展、新走向、新趋势。

http://www.zgwypl.com/uploadfile/2020/0507/20200507100701124.jpg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讨论会现场(图片来源:“中华美学学会”微信公号)

http://www.zgwypl.com/uploadfile/2020/0507/20200507100538148.jpg

东北大学一角(图片来源:东北大学官网)

 

  伴随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嬗变,当代美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视域也发生了转换,其标志性特征是传统美学提问方式、思想方式、话语方式的终结与重构,出现了“后美学”“反美学”“非美学”“去美学”等新的美学研究范式。当代中国美学基本理论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本质主义与去本质主义、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美学与后美学等范式之间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众声言说、对话互鉴的生动局面。

  高建平教授在题为《通向中国话语建设——当代中国美学的三次突围》的发言中,回顾了70年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指出这一历史区间中美学出现了“三次突围”,而这三次美学的突围直接促进并生成了新的美学研究范式。第一次突围,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的本质”讨论,使美学从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所形成的固定理论范式中突围出来;第二次突围,是突破中国美学与外国美学研究的区隔与界域,使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封闭状态;第三次突围,是中国美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立足于自身资源,积极与当代国际主流学术话语对话,扩大自身影响力并形成话语权。高建平教授强调美学基础理论建构要面向现实生活,走出封闭的话语体系。他认为,不断“突围”传统美学范式是当代美学理论建设持续而循环发生的现象,思想转化为知识,知识固化为教条,现实生活不断为理论注入新的活力,问题导向成为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徐碧辉研究员做了《七十年来美学基本理论研究:实践美学与百家争鸣》的发言。她认为,70年来中国美学取得的突出成就是建立了以中国实践美学为代表的美学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主导,在继承中国儒家哲学思想传统并进行转换性创造的前提下,建立了中国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实践美学。围绕实践美学,当代学者以各种西方现当代理论为思想资源,结合现实的审美文化实践,创立了多种美学学说,如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生态美学、否定主义美学、境界论美学、生活美学、身体美学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针对突破传统美学范式问题,与会学者直面当代美学危机,关注“后美学时代”美学理论的重构问题。东北大学宋伟教授在《美学的三种终结方式及其当代复兴》中,认为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学科合法化的危机,曾在不同历史阶段被哲学、艺术学和“批评理论”宣告终结,随后又再度复兴,进入“后美学时代”或“后形而上学美学时代”。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则以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提出“后美学”概念。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当代中国美学经历了从“去实践化”到“去本质化”再到“去美学化”的过程。在后实践美学之后,美学则面临着从“美学”到“后美学”的根本转换。南京大学周计武教授在《后美学时代的艺术学——重构艺术论》的发言中指出,“后美学时代”艺术学的重构需要重建艺术经验的审美自由,祛魅审美资本主义下世界美化的幻象,摒弃视觉中心主义和排他性的理论动机,重构多元、开放、包容的审美伦理。

  “后美学时代”的来临开启了当代美学研究范式与话语体系的重构,多学科的对话争鸣、交融互鉴生成新的美学范式,为当代中国美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在实践美学之后,“身体美学”“生态美学”“空间美学” “认知美学”“生活美学”等新的美学范式的生成使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更为多元、丰富的理论面相。

  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美学的主要流派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身体转向。他认为,身体既是我们之所是,又是我们与周边事物结缘的中心,美学的基本含义无法离开身体而自存,身体美学因此成为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核心与枢纽。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聚焦生态美学的建构,提出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学所确立的“有机体—环境”关系为研究范式的美学,“受生态科学所启发的生态哲学观”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以此解答“美学何以是生态的”这一理论问题。东北大学谢纳教授将当代西方空间转向作为理论资源,强调“空间生产”的实践论美学特征,文学艺术是社会文化空间生产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空间以特定的生存意蕴与价值取向,为美学理论与空间理论的视域融合提供了颇具新意的理论向度。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从认知神经美学理论角度,指认人类审美本质力量的生命结构由认知模块构成。在日常生活转向的推动之下,生活美学愈发成为具有当下性的美学研究热点。深圳大学沈金浩教授以中国古代文人为例,考察了生活美学与文艺美学的关系;安庆师范大学江飞教授对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美学做了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浙江大学潘立勇教授在题为《休闲美学的理论品格》的文章中,从休闲这一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入手,总体性地考虑和把握休闲美学的理论品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