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市融资不是问题,回报才是根本。

(2013-05-30 18:51:25)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杂谈

    有位叫“老股民”的网友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平安净资产的文章。其大致内容如下:“数据统计显示,2003年末,平安初始净资产148.82亿元(这个初始净资产中,历年募集资金毛估估86.86亿元,没收集到分红数据),2012年末账面净资产1596.17亿元,其中,历年募集资金854.22亿元,历年实现利润983.99亿元,历年分红232.79亿元,理论净资产值1754.24亿元;2012年报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123.68亿元(属于去年未实现的利润,但已进入净资产,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炒股票没兑现的浮动盈亏)。如此,账面净资产1596.17亿元-理论净资产1754.24亿元-其他综合收益123.68亿元=负281.75亿元,从上表中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平安历年募集资金占目前净资产的58.96%,这就是上市公司的好处。” 对于股市融资和扩容大家比较反感甚至痛恨,基本把它定性为恶意圈钱。不可否认那么多年在A股市场上出现众多只顾圈钱不给回报的不良企业。有些因为经济周期和自身经营能力的原因导致亏损,但有些确实存在主观故意,明知企业已无更好的发展前景,企业本身早已在走下坡路却粉饰报表与券商合谋新股上市或进行增发、配股向市场融资,这些企业是真正的所谓恶意圈钱,是应该受到谴责和严厉处罚的。但对股市融资也不能因噎废食一棍子全部打死,毕竟股市不是赌场,其主要功能就是企业融资后进行发展,再给股东回报。看看美国百年的股市历程,从道指或者标普500的不断曲折上升的事实就很好地证明股市需要新鲜血液——新股上市,优质企业也需要再融资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美国股市不愧为成熟市场的代表,一年可以上百家企业上市也可以上百家退市,真正做到了企业优胜劣汰良性循环,也充分发挥了股市投资和回报的有效功能。所以对股市融资理应采取开放的态度,问题的关键还是要看企业在市场融来的资金将来是否会带来较好的回报。很典型的案例就是万科,如果按平安募集资金占净资产的58.96%比例来看,尽管我没有具体计算过,万科历史上曾经历三次配股;二次增发。我相信万科融资占净资产的比例相比平安也差不到哪里去。众所周知地产业是对资金永远处于饥渴状态的,这十几年地产基本上可称得上黄金发展期,万科只靠自有资金滚动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的。王石在最近一封致敬平安的信中也认为,房地产说到底是金融问题,“将来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几千亿的融资平台,你只是一个打工的。 万科的主要个人股东刘元生先生积极参加每次配股和增发,万科的融资活动你不让他参加他还不乐意,但万科最终给他的回报也是惊人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适合不断的融资。像茅台这类具有独特高端产品的公司,并不需要再融资大规模扩大产能,即使融到资也不可能找到比主业的高毛利超高净资产收益率更好的项目了,所以茅台应该把所有利润作为分红分给股东,而不是把利润投到诸如机场等低回报的项目上去。

    其实对于股市融资一边倒的反对,还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就是大多数股民手中的股票被深深的套牢,在没有大规模增量资金进场的现实情况下期盼不融资不扩容,最好存量资金能当回解放军把手上的股票给解解套,但这是一厢情愿,因为机构决非善类,他们要么把你10元买的现在只有5元6元的股票反弹到8元;要么拉到10元让你出来,随后炒到20元。对扩容深恶痛绝的股民甚至提出一个新股都不要上就炒炒老八股算了,试想股市开市到现在就这八个股票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场景,从开市的93点到07年的6124点,这八个股票的每只股票的价格至少都在1万元以上,随后从6124开始下跌,跌的方式只能是暴跌加连续跌停了,散户们根本没有全身而退的机会。没有了像茅台、万科、银行等优质大蓝筹的加入,就按老八股这样的基本面,我看跌到1664也无法打开跌停,此种惨状我想都不敢去想。遥想当年在认购证上发财的,不论赚上百万还是上千万只要留在股市里搞投机的基本都给消灭干净了。

    股市短期的波动或许会受到IPO开闸、市场再融资、上国际板、资金面改善等政策面影响,但市场长期的健康和繁荣本质上讲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司。所以回到中国平安的融资问题,平安历年募集资金占目前净资产的58.96%,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即使募集资金对净资产占比达100%,其最终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能在10%以上,反而说明平安的经营和赚钱能力超强。对我个人而言如果平安的净资产收益率能在10%以上,我有钱的话就会积极参与融资,因为我自己没有能力找到能有收益回报稳定在10%以上的投资标的。既然小散们热衷于投机短炒,对再融资那么反感。管理层即将推出的优先股制度索性就不带你玩了,专找像大保险公司这样有钱的主一起玩了。不过不要像若干年前巴菲特投资中石油那样,大家把中石油当瘟神避之不及,倒给巴菲特1元多捡个大便宜,最终抱个金娃娃。到那时小散们反倒要指责管理层制度不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