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国平安 |
平安在高市值的情况下还能不能成长?
不可否认平安是标准的大盘股,市值也达3500亿左右,对平安的高成长大家有颇多忧虑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把高成长定义为每年以40%至50%的复合增长,那么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平安没有高成长是确定无疑的,但稳定成长是完全可期的,决不会成为所谓的‘僵尸股’。
投资者进入股市的目的是来获取收益的,并且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取得超高收益也是人的天性使然。选择到高成长的上市公司也是众多投资者梦寐以求之幸事。腾讯、云南白药、近百倍的涨幅成为高成长股的典范,大家为如此神话般的奇迹而口口相传。相对而言大盘蓝筹只不过是能分红的‘僵尸’而已,郭主席的大盘蓝筹有“罕见的投资价值”的呼吁也成为了年轻基金经理们的笑谈。在一声声抛弃蓝筹、远离周期股的喧嚣中,银行率先崛起,大家只不过认为‘僵尸’翻个身而已,还未坐起身,更不用说站起来了。大家的眼光和注意力依旧停留在能高成长的新兴产业、医药和小盘绩优身上。毋庸讳言,大盘蓝筹里确有不少站不起来的‘僵尸’,同样小盘绩优也未必都能像腾讯、云南白药那样长期高成长。价值的精髓在于不断成长,对这句话是非常认同的。问题是我们会陷入选择高成长企业还是成熟企业的困惑之中,此时此地我不得不请出股神老巴出来讲讲话:“在有限的世界里,任何高成长的事物终将自我毁灭,若是成长的基础相对较小,则这项定律偶尔会被暂时打破,但是当基础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好戏就会结束,高成长终有一天会被自己所束缚。我们还是持续地在寻找大型的企业,那种令人容易了解、具有持续性且让人垂涎三尺的事业,并且由有能力才干并以股东利益为优先的经营阶层,虽然这些要求的重点并不一定保证结果就一定令人满意,当然我们一定要以合理的价格投资并且确保我们的被投资公司绩效表现与我们当初所评估的一致,这样的投资方法--寻找产业的超级明星,是我们唯一能够成功的机会。”
但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巴老后期的思路,以守财为主,投资风格不再像早、中期那么积极了。然而纵观巴菲特从年轻到年迈的投资经历其对风险的厌恶始终是一贯的,投资风格也偏保守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不按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获得成功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谈,就在眼前的王亚伟、刘益谦等这些股市枭雄,你去总结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为你所用,你未必能成功,因为你根本驾驭不了。天赋和能力上的鸿沟就是永久的差距,这如同我国除刘翔以外的跨栏运动员即使把刘翔的教练请过来,把刘翔跨栏的录像放个一百遍,或许成绩有那么一点提高,但要超越刘翔已绝无可能。“富贵险中求‘这样的话对股市枭雄而言说出来是何等的自信和豪迈,但对我们这帮凡夫俗子来说就是一剂毒药。所以英雄值得欣赏切忌模仿。那我们的股神老巴呢?他的所谓的价值投资理论是不是我们普罗大众也无福消受呢?每每有此念想多少也为此有所困扰。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和以合理的价格买好公司的理论有时会给你左手打右手让你无所适从的感觉,一致公认有高成长的好公司往往在熊市都没有给你买入的安全边际,如云南白药、格力电器等。可能有人把这两种观点,人为地分为前巴菲特时期和后巴菲特时期,对此我无法评判。同时我也不想从概率上争论什么“
悲观的朋友就要问?以后牛市没来,平安市值又如此庞大那净资产靠什么支撑成长?首先牛市会不会来?不妨反过来思考,想象一下如没了牛市是何般景象,市场纯粹靠公司内生性增长支撑,可怜的分红根本抵不上国家的印花税,市场市盈率急剧下降,垃圾股几分钱与香港接轨,老股民和基民严重亏损退出市场,市场没了赚钱效应,新的投资者不愿进来,交易极度萎靡,导致券商收不到佣金,分析师和投顾下岗,也没心思做自营纷纷抛出股票,基金随着基民的赎回,也到了清盘的境地,社保基金无法高抛低吸也没了盈利,高成长的小盘股没有基金和私募的支持,也没有了高溢价,市盈率与工商银行看齐,IPO自然没了排队,PE和软件公司早以死光光了,企业再融资停滞,企业只得去银行拿贷款。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大幅贬值,这差不多是我们国家所忍受的底线了,当然美国道指有记录的最长熊市有18年;17年;15年。但与美国不同,我们的上市企业还是国有资产占主导,国有股权大幅贬值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那时我们的少壮派主席肖刚已愁白了头,此时自然牛市未到,人造牛市也必将来临。
尽管平安已是航空母舰般的体量,基数大高速增长已无可能,这是大的难处。但大也有大的好处,比如在并购市场,大型优质公司的争夺主要靠资金实力的比拼,高资金门槛使得相应的对手就减少了许多,深发展、上海家化等都是很好的案例。再者体量大抗风险能力也强,富通200亿的损失放在小公司那里早已破产了,而平安只用三年不到的时间就弥补了200亿的亏损,买了平安不平安,当然说的没错,但要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那么大的集团众多的行业和子公司天天有负面新闻也很正常,只要不是像茅台、苏宁那样发生重大方向性转折的事件,平安大厦质量问题等之类的大可不必太在意。还有金融企业的大体量和超量资金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或许是累赘,但对始终处于资金饥渴状态下的金融企业就是优势所在,看看银行和证券业的发展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