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张齐华《圆的认识》心得体会

(2013-06-24 18:17:51)
标签:

教育

分类: 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的课很舒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在……”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让我们备感精彩的是:张老师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特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缺少了点什么?现在采撷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片段一:

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教师出示圆,一中同长也”,“古老的太级”,等厚重的远古遗产。这些知识成人与儿童同样陌生,"后喻"时代,"反哺"现象不足为怪,有时儿童的感悟能力远超于我们,用这些题材,不但使"双基"有了较为合理的根,儿童长了见识,我们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片段二:

师出示课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展示学生所需的正n边形,让学生观察当n越来越大时,这个图形越接近什么图形。

生一:是个圆。

生二:不准确!应该是像圆的正多边形。

师:你们说的都对,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排成一列长长的队伍,在队伍的尽头,圆和这列队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怪有人说,圆啊,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水到渠成的设计使抽象的极限知识在这样的安排下成了小儿科,让人通俗易懂!高等数学知识在小学也是能亮亮像的,这不也是课改的一个动向吗?  

片段三:

师:孩子们请拿出准备好的圆片,量出手中圆的半径。(生疑惑,不动手)师:有什么问题?生:这个圆片没有圆心,量不出半径。师: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找出圆的圆心呢?(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找圆心)

生一:我把圆对折两次,两次的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这个圆的半径是3厘米。

生二:我把圆对折了一次,这个折痕是直径,是6厘米,根据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半径是3厘米。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刚才我还发现这个小朋友用圆规去找圆心,从画圆的方法中找,也可以,不过有点难了,你听了他们的介绍后,还想用圆规来找圆心吗?(那个学生摇摇头)

师:我们要学会从过程中发现,刚才这位同学用直径得到了半径,(出示那个对折的圆)直径的两边完全重合吗?你想到了什么?

生:圆是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这个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师:是啊,难怪有人说圆是最美的平面图形。

一个简单的环节设计,不仅让学生知道如何找圆心,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不露痕迹地介绍了圆是个有无数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真是一石几鸟啊。  圆特征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在充盈的过程中经历,是在游泳中学着游”,猜想,实验,经历,体验,合作,交流...... 课后,我们的听课本和内心里不约而同地写上了实在精彩

特级教师张齐华的一节《圆的认识》,抓住圆的本质(光滑、饱满、匀称)大作文章,所演示的“三无”(无声音、五画面、无色彩)课件让大家耳目一新,一节纯粹的数学课让大家眼前一亮,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被张老师用在数学研究中,让大家感受到传承数学文化也是数学老师的重任。江苏省强震球老师所执教的《角的度量》把量角器设计的原理演绎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层层活动中,步步深入,待到水到渠成出现量角器时,孩子们已经把量角的要领掌握得游刃有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