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瓶保温效果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保温瓶保温效果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
一、背景知识
l、暖瓶的最佳保温水量
家中常有客人来访,总是给客人沏上一杯茶,沏茶的次数多了,发现了一个现象:暖水瓶盛满了水(即指暖水瓶中的水与瓶口平齐后,盖上瓶塞,除去溢出的一小部分水,瓶中所保留的水量)和暖瓶中只有多半瓶水相比,经过一段时间(约15个小时)后,后者的水更易的把茶泡开,于是想:这是不是凑巧水满的暖瓶没盖好壶塞所导致的呢?但经过多次试验、比较和测量,发现并不是上述的原因,而后者的水温确实比前者高些(约 6℃)。
就我们的“常识”而言,大家都会认为暖瓶中盛有的水越多越利于保温,反之则降温较快,这就是说“常识”错了?“常识”少了适用条件,即当暖瓶中的盛水量小于某一值,“常识”适用。
综上所述,在暖瓶起保温作用时,有一个降温最慢,保温最好的水量称之为最佳保温水量。最佳保温水量:即暖瓶的容积减去灌满水盖瓶塞时溢出的水量。
2、暖瓶的散热渠道
在用暖瓶对水进行保温的过程中,散热主要是通过三个渠道:
(1) 瓶口散热;
(2) 水与瓶壁的接触散热;
(3)水蒸气和水雾在瓶口或在瓶壁发生的散热,及水变成水蒸气和水雾的吸热降温。
由于三者的散热速度各不相同,导致了在不同水位的散热,有快有慢。由数据推测(2)方式的散热最慢,(1)方式稍快,(3)方式的散热速度随水面与瓶口的距离、水面以上的瓶壁面积及水面上方空间的增大而呈现增加趋势。
3、合理使用暖瓶
(1)向制造厂家建议,在暖瓶的大小,粗细便于使用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大瓶胆的内径,提高产品保温效果。
(2)虽然每只暖瓶的保温效果主要是由产品质量决定,但它们的保温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均存在着最佳水量,又由于每只瓶胆的镀膜是均匀的,所以最佳水量大致是相同的。
(3)建议大家在使用暖瓶时,不要水灌得太满,只要将水灌满为最佳保温水量即可,以使保温效果最佳。
二、活动方案
1、问题的提出
在学生的生活中,家家都有热水瓶,它既可以保热又可以保凉。可是它有时保温效果好,有时保温效果差。那么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跟热水瓶所盛水的多少关呢?究竟保温瓶的水是多保温效果好呢,还是水少好呢?水多效果好,那要多到什么程度呢?反之,又要少到什么程度呢?由此,引导学生来探究热水瓶的保温效果与水多少的关系,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很有实际意义。
2、适用对象
基本对象是 13-15 岁的学生。
3、活动时间
本活动需要1-3周时间。第一周为活动准备、拟订方案时间;第二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完成实验报告;第三周进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
三、活动目标
1、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及探究,使学生知道科学实验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信科学的科学态度,树立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2、通过对该活动的设计及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理地选择工具,适当。组合使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完成实验报告、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整个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钻研,寻求问题的答案,终生学习的习惯。
四、活动资源
(一)学生准备:
1、学生分组,各组由学生选定一名组长,各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活动地点、时间与分工。
2、各组讨论实验,包括:题目的确定、表格的设计、测量的内容及数据相关资料的查找。
(二)教师准备:
1、因学生家中一般没有实验用温度计和量筒,教师从实验室中为每组准备四只温度计、一个量筒,暖瓶、钟表由学生自备。
2、实验前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测量、数据处理以及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五、活动过程
(一)内容
1、分组讨论,初步拟定选题、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内容、实验地点、时间。
2、讨论、修改、确定实验方案、内容以及步骤。3、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5、对实验进行总结,组间讨论、质疑,修改后撰写成论文上交。
(二)过程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定课题。
(1)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现象,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2)根据学生兴趣和实用价值确定探究课题为:保温瓶保温效果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先由每人自己设计方案,实验器材。
(2)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及注意事项。
3、分组实验探究。
学生自愿组合成两人一组,利用自家的暖瓶在家中进行实验,量筒、温度计由学校提供,钟表学生自备。
4、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撰写论文。
(1)实验过程中,小组内、小组间、小组与老师间交流,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分析结论,完成实验报告,撰写论文。
5、活动拓展
(1)讨论通过该实验有哪些收获?
(2)以此为启发,生活中还有那些感兴趣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问题,如何进行研究?
(3)各小组提交设计方案时,经过组间交流,发现各组在设计实验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引导学生讨论优缺点。
(4)讨论、交流在实验准备中及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
六、活动评价
1、该活动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特点:整个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确定课题、设计并实验。突出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参与与力度,充分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2、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及探究,使学生知道了科学实验是探索科学规律的必要手段,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信科学的科学态度,树立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3、通过对该活动的设计及分组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合理地选择工具,适当组合使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使学生初步学会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其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概括等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物理科研素质,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5、通过整个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钻研,寻求问题的答案,终生学习的习惯。
6、通过该活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意识及非智力品质,学生在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到完成论文中,由不稳定的兴趣状态过渡到半稳定的探究性兴趣状态,最后形成稳定的概括性兴趣状态,不但培养了其科研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毅力。
七、改进建议
1、该活动主要适合于13-15岁的学生作为探究活动;但10-12岁的学生可以作为体验活动,16-18岁的学生可以作为理性研究活动。对10-12岁的学生,为避免烫伤危险应由教师指导、看护,在校内完成。
2、对于测量内容,以上所测的是某一确定的暖瓶的保温情况,在此基础上可以测量:不同形状的暖瓶的保温情况,不同质料的暖瓶的保温情况,不同厂家、品牌的暖瓶的保温情况以及保温杯、保温桶的保温情况。
3、对于学生的活动评价,重在肯定和激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表现及科学态度,而非实验结果。
4、对于测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测量才能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5、实验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分析实验,可根据数据绘制成直方图、曲线图并对实验进行分析。
http://s6/mw690/003uENFrgy6FsarEr77d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