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思想与当今的教育
(2013-12-29 14:29:11)赫尔巴特思想与当今的教育
重庆市长生桥中学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
其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论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教育学讲授纲要》等。这些著作的内容集中反映了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目的、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多方面兴趣等观点。在这些著作中,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还提出了“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和“统觉团”(appercertiue mass)的概念。他以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而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叫做“统觉团”。他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从而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即:德国的齐勒尔(Tuiskon Ziller,1817-1882) 和赖因(Wilhelm Rein,1847-1929)据此加以扩充,制订出的五个教学步骤:(1)预备——唤起学生原有的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这个学派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全世界的中小学教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思想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学说,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此相联系,他设计了一套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他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从而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他还就德育、学校管理、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课程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反思当今无论是倡导的“卓越”还是“有效”课堂,关键是看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合理控制教学的组织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每位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难题。新的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其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