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前身西南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创立于1958年,1985年更名为农业工程系,1992年更名为农业工程学院,2002年更名为工程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36人,获得博士的32人。现有在读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近2100余人。
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全日制本科专业7个,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1个,包括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自设硕士点2个:机械系统工程、土木环境工程;还具有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机械产品现代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制造、制造业信息化、智能检测、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机器人技术、DSP技术)、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内燃机数值模拟技术、图像处理、近红外光谱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及规划、农业机械性能设计与试验研究、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农产品干燥工艺与设备、现代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民用建筑生态化设计、农村建筑环境、设施农业及农村能源。
学院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攻关课题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次,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次,取得了3项发明专利和20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多篇被EI,SCI等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主编、参编各类正式出版的教材30余部。多项科研成果在西南地区推广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改进教学环境和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多年来,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就业质量好。
科研工作概况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专任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50人。学院拥有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1个,配备有与机械、电气信息、自动化、土建及农业工程等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设备。
学院在自动控制、智能检测、机械设计、网络化制造、车辆电子控制、发动机性能检测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来源广泛,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攻关计划以及横向合作研究课题。
在学院的“十一五”科研规划中,重点支持车辆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及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在车辆工程相关研究中以节能、减排、代用燃料、增加车辆行驶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和技术开发工作将得到加强。在机械领域研究中,重点研究信息化制造、各种先进制造技术、现代设计方法等,特别是推进网络环境下的制造系统、产品销售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自动化领域重点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进行相关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同时研究自动控制技术与设备、智能检测、图像处理、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控制系统、DSP技术等。
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学科介绍
2001年学院农业机械化工程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里程碑。学院1958年就创建了农业机械化本科专业,1984年又创建了农业机械化工程硕士点。目前本学科有博士生导师1名,教授6名,副教授28名。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7人具有博士学位。学科以建设研究平台为中心,创造一流的科研基地,为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已建成1400平方米节水灌溉研究平台、小型农业机械研究平台和700平方米农特产品烘干研究平台。在这些研究平台基础上,学科积极向国家、省部级及地区政府部门申请课题,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主要学术带头人主持了各类课题50多项,项目经费近500多万元。其中“山丘区微灌节水技术及雨水集蓄技术应用推广”获得200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现代化连栋温室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究”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发表学术研究论文(一级学报、核心期刊)150多篇,其中被EI收录11篇。学科建设过程中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现已申报成功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授权点。学院为社会输送研究生40多名,本科生1000多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60多人,在校本科生近1500人。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山地丘陵地区小型农业机械性能的研究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成绩。在西南地区,本学科在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方面的研究时间最早、范围最广、层次最高,获得的成绩也是最突出。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特色突出,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小微型农业机械、各类农业设施的改进、研制和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未来学科发展将根据重庆市及我国其它山地丘陵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机械化工程的研究工作及技术普及工作,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大力推动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地发展,力争在2020年将本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培养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
车辆工程
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掌握现代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设计、制造及试验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备能从事车辆的整车及零、部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维修、销售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主要培养具备专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研究、使用管理及现代生物学知识,掌握机械学、自动化控制技术及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掌握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装备的性能设计、试验鉴定、选型配套、使用维修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具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科研、开发、推广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农业机械化生产管理及服务部门从事机械及相关装备性能设计、农业机械化规划与管理、教学与科研、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工作。(本刊编辑部 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