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孙红
2016年12月15日,董明珠以个人名义压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并拉上万达等四家企业一同增资30亿元人民币,获得银隆22.388%的股权。由此,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董明珠搭上了新能源这班快车,成为汽车行业炙手可热的新进入者;珠海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也借势董小姐成为公众人物。半年时间过去了,强势的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磨合怎样?
在6月11日21:50央视二套节目播出的《对话》节目中,珠海银隆新能源的大股东——董明珠,与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不仅就新能源最后一公里的节目话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而且首次就投资者与管理层的磨合情况,在全国观众面前做了坦率的沟通。
董明珠:必须按照消费者最满意的标准来设定我们的标准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16/4c7004e4d082445f9e38c040ca616ca3_th.png投资者与管理者需要达成理念的融合" TITLE="董明珠与魏银仓对话银隆新能源: 投资者与管理者需要达成理念的融合" />
董明珠直言不讳地指出,在中国,不仅是银隆,所有的汽车都存在着一个缺陷——粗制滥造。她透露,因为对车子质量标准的看法不同,还与魏银仓发生了争执。起因是董明珠看到新车的缝隙太大,要求工人整改。魏银仓不同意,但董明珠坚决表示必须重来,必须做到零毫米、无缝对接,没有理由说做不到。
董明珠表示,之所以看好银隆新能源技术,主要看到银隆钛电池有几大优点:第一,使用寿命长,目前普通电池试用期是三年,成本很高;第二,银隆电池安全,安全对于消费者来讲必须达到100%。但银隆缺什么?董明珠说,就是缺管理,缺资金。
董明珠认为,银隆的电池生产整个过程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一个电池不能解决车子上所有问题。一辆车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所以必须要求每一个部件都是最完美的。董明珠以空调生产为例,指出一个空调因为一个部件坏了,用户不会说零部件不好,而会说这个空调不好;汽车也一样,有一点点偏差都是一个瑕疵。
家电行业出身的董明珠,深谙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质之道。她认为,不管哪个行业,都必须按照消费者最满意的标准来设定自己行业的标准,这是企业最基本的理念和原则。只有敢于做成极致,未来市场才能属于你。
魏银仓:格力的管理让我们真正领会到工业产品追求的完美性
http://img.mp.sohu.com/upload/20170616/6c66c8896415408a9c36a4ac4e45ec28_th.png投资者与管理者需要达成理念的融合" TITLE="董明珠与魏银仓对话银隆新能源: 投资者与管理者需要达成理念的融合" />
虽然银隆新能源吸纳了众多投资者,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但也无法避免投资人与管理层产生的矛盾。董明珠也坦率地指出,我们介入以后,对他(魏银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力。
当主持人询问是何种压力时,魏银仓感慨地表示,特别在产品质量上,格力的管理手段使我们真正领会到企业对工业产品追求的完美性。
魏银仓提到一个小细节:一个十几米长的客车在行驶中,人走上去会晃动起来,嘎吱嘎吱是有响声的。但这一点董明珠都不放过,要员工昼夜加班,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彻底解决。追求完美,这就是对银隆上万员工的压力。
经过这场争论,格力电器对产品品质的孜孜追求也传导到银隆的质量保证体系中。董明珠现在特别高兴的是,银隆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而董事长魏银仓本人对品质追求的理念已经跟过去完全不同了,“过去主要找客观原因,现在是找主观原因。”
面对着严苛的投资者,银隆新能源董事长魏银仓心服口服地表示“学到很多东西”,并透露全公司上下正在展开学格力、学华为活动。
董明珠也提到,银隆正在做一个从品质控制入手的精细化管理流程,在每个细节管理上一定要依据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标准或检测手段,不让任何瑕疵漏掉。
在此次《对话》栏目上,银隆董事长魏银仓谈到了投资者给企业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他说,银隆新能源经历了三轮股权融资和股东变化:第一轮股东具有央企背景,解决了企业的生死问题;第二轮融资解决了企业的发展问题;第三轮是董明珠以及王健林、刘强东这些股东进来,给银隆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这些使银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目前汽车行业兼并重组不断推进的时候,投资者和管理层的深度磨合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有关媒体报道,此前格力电器向珠海银隆销售了近50亿元的智能装备和工业制品,双方的合作早已开启并逐步深入中。魏银仓曾表示,两个企业如果合起来,产生的价值将是无穷无限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