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指导,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与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保研)主办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媒体说明会”,在位于重庆的中国汽研举行。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407/28b14056242f4af1a070a9bcbd4c238b_th.jpg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汽车保险费率制定中,车辆安全性能已成为重要的车型定价因子。车辆安全性能作为车险行业费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直未能建立系统的体系,极大制约了车型定价的精细化发展。为此,在中保协的指导下,中国汽研与中保研聚集了保险、汽车行业精英,跨界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工作组,联合开展“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安全指数)研究,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基础上,经过多轮论证,完成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顶层设计。
在此之前的2016年11月16日,在中保协的指导下,中国汽研、中保研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体系框架”。安全指数从消费者立场出发,从汽车保险视角,围绕车险事故中“车损”、“人伤”,开展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性四个分指数研究工作,为消费者购车用车、车险保费厘定、汽车安全研发提供参考信息和数据支撑。
安全指数的体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在耐撞性方面,通过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RCAR)低速工况测试,对车辆前、后部的零部件受损情况及受损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在维修经济性方面,通过评估RCAR低速工况试验后车辆的维修费用(材料、钣金、喷漆),评估车辆的相对维修经济性。
二是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体系设计,参考美国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高速测试标准,通过正面25%小偏置碰撞、侧面碰撞、车顶强度、挥鞭伤等典型工况的实车试验,采集假人伤害数据、车体结构变形数据、假人运动状态等数据并进行评价。
三是车外行人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参考全球行人保护测试规范,试验项目制定的依据是行人事故中的损伤分布和严重程度数据。行人事故中主要的损伤是人体小腿伤害、大腿伤害和头部伤害,通过对行人的伤害指标评价车对车外行人的安全系数。
四是车辆辅助安全指数。车辆辅助安全指数主要参考IIHS紧急制动规程,从事故防止的有效性和损伤减轻的有效性两个维度,对紧急制动性能进行测试评价。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安全指数中有一项正面25%小偏置碰撞测试。与国内一般的汽车碰撞试验不同,它比传统的100%正面碰撞和40%偏置碰撞更加严苛。在小偏置碰撞工况中,车辆碰撞正面重叠面积较小,车辆的前纵梁未完全参与碰撞能量吸收,车辆的动能无法由车身前端身结构件等快速吸收,乘员舱有可能产生较大的侵入量,导致乘员下肢伤害;车辆发生变形加旋转运动,按照传统正碰设计的正面安全气囊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由于小偏置碰撞的特点,按照传统碰撞试验设计的车辆吸能结构和约束系统无法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安全指数已将小偏置工况纳入评价体系,致力于降低车险事故带来的人伤。
在当前汽车保险费率改革渐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安全指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17年,车险行业将继续强化协同效应,逐步加强对汽车产业链的介入,充分行使客户代言人的职能,对于车险市场和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次发布会上,安全指数的相关三方——中保协、中国汽研、中保研承诺,将持续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安全指数深入研究和测评规程发布,为行业提供“统一尺度”。不同车型的安全指数测试评价结果,将为消费者、保险企业、车企提供基础对话平台,为消费者选车用车、为保险企业理赔和差异化费率厘定、为汽车厂商改进汽车安全性能提供直观的判断标准。
二是持续开展关联宣传活动,增加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消费者是汽车生产厂商、保险公司的天然纽带,通过系列的媒体公开活动,增加消费者对安全指数的了解和认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