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担忧
(2016-11-11 15:06:22)
王瑞
近日,一则新闻吸引了笔者的关注。德国经济部长加布利尔在和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进行会面时,谈到了自己的一个担忧,那就是中国将为电动汽车设置配额的事。此前,德媒《南德意志报》引用一项中国的政府草案称,草案要求从2018年起在华汽车厂商必须生产一定数量的零排放或低排放量车辆,否则就需要从其他厂商那里购买零排放积分。该报纸称如果车企不配合配额要求,也就被迫缩减在华生产。很多德国车企由此而担心在华会受到歧视,以至于德国经济部长加布利尔在这么高层次的会面中,提出了这个问题。
苗圩则在会谈中表示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同时保证德国车企在中国将会受到和中国公司一样的待遇。这次谈话一出,很多媒体便纷纷以“中国保证德国车企在华不受歧视”为题进行了报道。在笔者看来,这一次德国人的担忧和我们的回应背后,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首先,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几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几乎开启了汽车工业的一次全新革命。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新能源革命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大有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汽车工业方面差距的强劲势头。因此业内有人称中国有可能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再加上中国稳健的经济和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中国的市场成为了任何一家想要做大做强的汽车企业都无法忽视的热土。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汽车政策也在影响着全球车企的实际利益。德国车企对中国汽车政策的高度关注和担忧,正说明了中国市场在全球车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越来越大。
其次,辩证地看待“歧视”这个问题。多少年来,我们的产品经常在国外市场上受到“歧视”或“排挤”,今天终于轮到外国人担心在中国受到“歧视”和“排挤”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理性和客观。任何一个国家扶持本国的产业发展,都是天经地义、合情合理的。国外的企业进入到我们的市场当中来,我们更希望实现的是高新技术的共享合作,而不是过剩产能、低级产能的转移。国家的政策在这方面有所引导和限制也是应有之义。中国的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加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我们欢迎更高层面的合作与竞争,但是任何外国车企希望通过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对中国市场形成垄断,那是不可能也不会被容忍的。在这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相应的政策,这算不上是排挤和歧视。况且,我们此次推出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是对全国汽车工业格局调整优化的一种引导,并不是要针对某国或者某些企业,而是一视同仁的对待。苗部长所言的“德国车企在中国将会受到和中国公司一样的待遇”,也不是给了德国车企特权,而是强调了公平对待。
最后,中国的汽车消费习惯一直都是比较成熟和理性的。中国人在汽车消费方面并没有特别的偏好,不会像日韩那样集中地偏向于本国的汽车品牌,也没有特别的排斥对象。前几年中日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可能排斥过一段时间日系车,但是很快“理性爱国”的观念又占了上风。因此,中国的汽车消费群体更多看重的还是产品本身以及品牌的影响。德国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有较为不错的口碑,德国车企应该珍惜中国这么优质的消费群体,积极适应中国的政策。
总而言之,中国的汽车工业目前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汽车市场也在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我们欢迎全球的优秀车企都能以共享共赢的姿态在中国的市场上实现双赢。中国的产业政策也从来都是合情合理的,是着眼于全国产业格局的,从来不会刻意歧视谁或者排挤谁,德国人的担忧其实是大可不必的。
后一篇:资本再一次向汽车后市场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