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理性的批评要不得
(2016-09-02 16:04:51)
芦丽琴
8月26日,离年底还有4个月的时候,北京全年6万新能源车指标已全部被抢完。笔者看来,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随着政策的引导、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出小众群体,被更多大众消费者接受。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一篇《我为什么说电动车是垃圾》的文章在朋友圈、自媒体被疯狂转发,作者对国产电动车进行了全盘否定,“关于纯电动车,比亚迪、北汽、荣威、长安、江淮、众泰(知豆)、奇瑞、力帆……对不起,一个还行的都没有。”
笔者看完,也是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文章的病毒式传播,是我们这个社会“反智主义”的部分体现——稍有理性的人都知道全盘否定某一现象或事物,“非黑即白”是极端的、不可信的。不知道这位作者的背景和写作心态,单从其行文来看,他对电动汽车专业知识缺乏理性的、科学的认识,估计连国家的“双100标准”、电动车安全标准都不知道,也没有与相关专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只凭借自己看到的一小部分问题,就粗野地下结论,否定全部,实在不客观。
比如作者说,“由于动力系统改变、重量分布改变带来的力学特性改变,国产纯电动车根本不屑于去研究。能动就行。买这样一辆车,就是买了一辆超贵的质量不咋地的四轮版电瓶车。”
在国产电动车的研发创新上,多数企业的第一代产品确实采用的是“替换”方式,把传统的汽油机和变速箱拿掉,换上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但如今,北汽、比亚迪、江淮等企业的纯电动汽车已经研发到第三代、第四代,其研发理念也转为“正向研发”,把电动汽车当作一个全新的产品,按照它的特性来全新设计,而且伴随着电池、电控技术的提升,这些汽车越来越精致,越来越成熟。
作者还严肃强调了电动车的“污染转移”问题——“电动车,一面用着高污染发的电,一面用着高污染生产的电池,一面电池回不回收、怎么回收、做不做无害化处理还是未知数,一面还天天标榜自己环保……”
这其实是一个“两害相比取其轻”的问题,减少空气污染问题当然重要,但还有一个是“节能”问题,电动车的发展实际上关系到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能一定程度上减少石化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当然还有电池回收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方法来解决,我们的电力生产在节能减排,我们的电池回收系统也在慢慢建立,总不能因为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就不发展新事物吧?
作者完全没有看到我国发展自己的电动车产业对整个国家的意义,而只是粗暴地强调“垃圾”。要知道,他眼中的“垃圾”产业,在日本、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朝阳产业。不管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需要占领核心技术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中国品牌崛起、建设汽车强国的角度来说,发展国产电动车都是必行之事。
作者在文章结尾呼吁“不买纯电动车,每一个生产垃圾纯电动车的作坊都倒闭,每一个生产垃圾纯电动车的人都去乞讨,才是这个时代的正义”,更是充满了偏激色彩和极端情绪。
电动汽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新事物的发展初期,更多需要的是一种“普及技术、创新扩散”的态度,而不是采用“恐惧暗示”。“随时会没电”、“一点都不安全”这些过于绝对结论,在没有大量样本数据支撑的情况下传播出去,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打击极其可怕。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本就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若现在国产电动车再被扼杀在摇篮中,那我们的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
后一篇:北京重启商住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