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作家收入“逆天”是文学的衰落吗?
(2016-05-13 13:08:04)
中国工业报记者 吴影
4月29日,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去世,中国又少了一位文坛巨匠,令人扼腕叹息。在媒体和坊间无数的哀悼惋惜之文中,有讲述陈忠实生平的,有评价其文学成就的,也有个人回忆与其交往经历的,而笔者还看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即以作家版权收入的多少和作品文学价值的高低,将陈忠实与网络作家对比。
拿钱作标尺来“衡量”一位严肃文学作家,当然既不恰当也不风雅,但无论严肃文学还是通俗文学的创作者,版权收入某种意义上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市场对其作品接受程度的最直观反映。从这个角度而言,这种对比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2006年的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榜单中,陈忠实以455万元位列第13位,与第一名余秋雨的1400万元相差近千万,与韩寒相差400万元左右。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网络文学开始兴盛,新兴一代的网络作家迅速窜起,成为作家富豪榜的主力。在2013年的第八届作家富豪榜中,幻想文学作家、著名网络作家江南力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成为作家“首富”,而陈忠实则以120万元排名第57位,版权收入不及榜首的二十分之一。
如今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在作家富豪榜之外,近几年还出现了单设的网络作家富豪榜,今年登顶的是连续三年霸占榜首的网络作家唐家三少,其1.1亿元的年度版权收入不仅是他去年的2.2倍,也接近第二名(4600万元)、第三名(3800万元)和第四名(28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总和。而网络作家富豪榜前十名的平均收入,明显高出了以纸质作品为主要载体的作家富豪榜不止一个档次。
当然,作家的版权收入与其写作能力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没有直接关联,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绝不会比陈忠实的《白鹿原》更有广度和深度,作家的收入更多反映出的是市场的口味。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与媒体行业似乎都面临着受众阅读审美倾向改变的事实。
不少人忧心,这种变迁象征着严肃文学的衰落,是泛娱乐化的时代对传统价值观的解构,是快节奏生活使然的对深刻命题的回避。但在笔者看来,与其说这是严肃文学的“失宠”,不如说是网络文学的兴盛。
实际上,严肃文学的欣赏有着相对较高的门槛,从来就不是市场的主流。过去的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无论是封建王朝时期的中国还是中世纪的欧洲,读书识字都是少数的社会上层人物的特权,17世纪德国开始第一个推行义务教育,到工业时代后期全球多数国家陆续扩大民众的受教育面,文学作品的受众才逐渐增多。但时至今日,普罗大众还是更倾向于浅显易懂的通俗文学。在这一点上,全世界都是一样的,金庸武侠和琼瑶小说曾风靡华语世界,《暮光之城》如今的火爆程度也远胜《百年孤独》。
而国内以80、90后为主体的网络作家的收入水平近年来飞速上涨,一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兴起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这两大渠道的发展,二是网络文学对于市场口味的精准把控。比如网络作家的代表唐家三少,写作十年来坚持雷打不动每日更新数千字甚至上万字的连载网文,而且作品水准总是能够大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除了意志力超人外,更说明其对自身读者的秉性和网络文学市场的运作规律十分清楚。创作了网络文学中最受欢迎的“小白文”的唐家三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作品往往落入了固定模式,但并不打算随着进行更有深度的尝试,因为日益成熟的读者终将慢慢离开网文世界,而新的读者会源源不断进入,抓住这一最大的“客源”,日子就能风调雨顺,所谓“铁打的故事,流水的读者”。
当然,大部分网络文学在创作上的难度和文学价值或许低于严肃文学,但在商业层面的可延展性却高出了数倍,尤其是漫画、游戏、电视剧、电影等相关行业的改编可带来的收益,比版权收入要多得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手握热门IP的知名网络作家能赚得盆满钵满。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忠实和唐家三少之间的收入鸿沟,并不能视为严肃文学式微的依据,仅仅是作家和读者都求仁得仁而已。至于这算不算文学甚至时代的悲哀,就见仁见智了。
前一篇:大佬们的跨界朋友圈
后一篇:信息数据采集“行为准则”正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