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疫苗之后如何重塑信任
(2016-03-25 09:42:51)芦丽琴
记得不久前浏览知乎网,有一问题是“中国现在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方面”,一知友人回答偏门但极具说服力,让笔者印象深刻,即“我国儿童基础疫苗普及率非常高,而且接种方便,绝对免费”,具体引用的数据为:我国12月龄内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调查接种率均在92%以上。自国家免疫规划实施以来,我国麻疹、流脑、乙脑、甲肝等发病率到2010年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病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看完这个回答笔者高兴了好一会,出于家长的同理心,为所有收到保障的小朋友高兴。作为一个7月龄孩子的妈妈,自出生日起,每个月都带着宝宝去打防疫针,已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议程。按照常识,接种疫苗是对孩子健康的必要保障,不容任何懈怠、推迟或旷工。
然而,没过多久,这种高兴变成了惶恐。3月中旬这几天,媒体轮番报道,山东5.7亿元未经冷藏疫苗流入18省,北京赫然在列。友人以“出问题的疫苗都是二类疫苗(自费、自愿),不是一类疫苗(即国家免费接种)”来劝慰,反让笔者更加忧心忡忡——在医院接种诸如乙肝、脊灰疫苗、百白破等疫苗时,医生都会告知,有免费与自费两种,自费多为进口,其副作用更小、接种更成功等。初为人父母,当然希望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孩子最好的,于是给女儿接种了好几种自费疫苗。而当北京被曝光成为问题疫苗流入地之一时,看着女儿的笑脸,笔者的心像被人反复用力碾过,疼痛且不安。
医学权威表示,储藏失当的疫苗并不是毒疫苗,最大的问题是可能失效,因此导致残疾或死亡等不良反映的概率极低。但情感的天平上,看到问题疫苗,看到那些因疫苗而出问题的案例,依然忍不住怀疑、自责,反复问自己,以后的疫苗还能继续接种吗?还要继续接种吗?
有人以当初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做类比。在笔者看来,这与“毒奶粉”事件还有所不同。奶粉问题曝光之后,家长们为了安全考量,还可以选择其他品牌、其他奶源地的奶粉,即使困难一些,花钱多一点,要通过海淘或托人找关系代购,但至少还能实现“给孩子一口放心奶”的小愿望。
但疫苗接种不同。它对家长来说,类似于一个不可触碰、无法选择的领域,是应被绝对信任的封闭领域。很少有人去质疑疫苗安全与否。问题疫苗曝光后,很多家长可能会因恐惧而产生排斥心理,不论是目前安全的一类疫苗、还是出了问题的二类疫苗都拒绝。原因很简单,万一碰上了呢,对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啊。最安全的方法是什么呢?不接种。
显然,这可能是此次问题疫苗引发的最大危害:让更多家长不再信任国内的预防保健系统,从而拒绝接种疫苗。
这恐怕也是国家卫生系统、儿童保护系统最不愿意看到的——孩子因为没有接种疫苗造成疾病感染的风险远远大于问题疫苗带来的风险。但因为家长的恐惧心理和对疫苗的信任危机,未来中国的疫苗接种可能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相关医疗卫生部门需要花数倍资源和精力进行再次说服传播,家长出于安全考虑拒绝接种可能把孩子带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问题疫苗之后,信任如何回来,将是更大的问题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