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还需多方携手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瑞
上周六,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信息化百人会联合召开了“互联网+汽车+交通”高峰论坛,发布了一些课题研究成果。印象最深刻的是论坛中提到“互联网+”带来变革,也催生了很多新业态,不过还未形成很多成功案例——因为在不断发展中,这些业态也许就是“昙花一现”罢了,这正是“互联网时代”创新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对于汽车来说,一方面是汽车制造本身的变革,从动力来源到车身材料;另一方面,就是用车出行方式的变革,出门习惯了先用手机约车,洗车、保养也可以从网上下单上门服务,买车都能“淘宝”了。互联网思维似乎让一切变得可能。
分时租赁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项创新。其实,分时租赁模式在国外早已出现,不过大多是用于传统燃油汽车的。发展到中国,借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热潮,把它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租赁,除了能规避燃油汽车分时租赁可能产生的一些风险,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分时租赁的好处很多,比如说,如果网点足够密集,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取车和还车,可以省去高昂的买车、养车以及停车费用。消费者只需支付从出发到目的地的使用费用即可,大大降低了用车成本,而用车体验又没有下降。
不过,在实际过程中,分时租赁运营企业将遇到一定的困难。
首先,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初级认知阶段,很多人不太了解新能源汽车,对分时租赁这种新的用车方式更是陌生,消费习惯还要培养,因此这种模式初期盈利比较困难,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其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扩张网络却没有车的资源也是白搭。尤其是考虑到一线城市紧张的牌照资源,分时租赁运营企业必须探索新方式来解决“车”的问题;再其次,就是配套基础设施问题。分时租赁适合新能源汽车,因为这免去了消费者对于充电问题的担忧。但对于分时租赁运营企业来说,充电问题依然存在,充电桩谁来建、在哪儿建,还有车辆在哪儿停放,都是需要各方资源协调的问题。
虽说互联网时代,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昙花一现也是新常态,不过对于像分时租赁这样好处多多的新模式,还是希望能持续发展下去。这其中,需要的不仅是运营企业的一己之力,在配套建设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帮助协调。此外,还需要企业间探索新型合作方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