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车企谁会被淘汰?
(2015-06-26 11:29:15)未来车企谁会被淘汰?
赵三明
此5月并非彼5月,此10年也并非彼10年。
如果用一个比较合适的词汇形容当前的国内汽车市场,也许用“时过境迁”能够代表当下市场的一种意境。毕竟,10年前的总体市场增速、结构和产品品质与今天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今年的5月也并不能复制上一年5月的情形。
近期在重庆举办的“2015全球汽车论坛”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一席话比较有意思,他在描述中国品牌车企的生存艰难时,猛烈抨击了那些至今还仍在逆向抄袭设计的一些中国品牌车企。
在此,想给尹总设计一句潜台词:兄弟,现在我都不抄了,你们还在抄有意思吗?
玩笑归玩笑,现实是现实。
中国汽车市场的好与坏,各车企之间的涨跌升浮,最为茁实的根基正是其背后的技术实力,中国品牌车企与合资品牌车企的最大差距也正在于此。
从近几年国内市场前15名轿车品牌也能看出,连续多年来在这个前15名单中很难找到中国品牌的身影。近两年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中国品牌在这一榜单中似乎已经无影无踪。市场中检验的是什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选项即是每个企业畅销车型的数量。
仅仅凭借这一指标,你就会明白当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中排名前6位的乘用车企业为什么长期是德、美、日、韩车系的那几家。
当然,中国品牌车企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近两年市场中他们抓住了一根强壮的稻草——SUV,凭借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和长期不懈甚至是歪打正着的坚持,部分中国品牌车企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那一天。
合资品牌车企也终于在市场反应速度与对中国品牌轻视所造成后果的双重夹击下,局部败下阵来。但就像当年合资车企把产品下沉到A0级小车一样,如果合资品牌甚至是合资自主品牌纷纷推出具有竞争性的SUV车型后怎么办?中国品牌得以制胜的SUV大旗还能扛多久?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市场增速、容量、结构都在发生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各种变化,各个车企的活动与命运当然也会随之各有不同。
也许正像北汽董事长徐和谊所言:未来中国将有至少五分之一的车企被淘汰。首先被淘汰的将会是谁?按徐和谊的话当然是那些缺乏创新、没有规模、处于边缘的企业。但试想想,这样的企业出局难道不正常吗?
其实,下一个10年后的中国汽车市场,也许并不会出现像美国、德国那样只留下“三大”的境况,更可能出现的是像日本一样的几大带几小的局面。
更为可怕的一种设想是,目前排在国内前6位的企业集团当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有可能会从此消失,国外的某些边缘品牌也许会退出中国市场,这些才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只有到了那一刻,才是中国汽车由大变强之时,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的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