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汽车
(2015-06-12 15:47:13)网罗汽车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瑞 整理/点评
工信部发布《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汽车行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日前予以公布。
点评
虽然我国车企在限制有害物质使用和提高回收利用率方面已树立了相关概念,但是与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严格的标准还有差距,因此汽车污染物超标也经常成为阻碍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一道“绿色壁垒”。绿色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方向之一,《管理要求》规定了汽车生产企业作为污染控制的责任主体,从方案设计时就应考虑到污染情况,必将促进汽车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绿色标准上的要求更加严格,推动汽车制造业绿色发展。
上海公布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规定
上海市交通委近日发布了《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提出上海充电设施建设将主要遵循“自(专)用为主、公用为辅,快慢结合、分类落实”原则,并明确了充电设施的建设主体及相关方责任。同时,公布了电动车充电服务费的收费标准,充电服务费结合企业建设经营成本以及燃油汽车使用成本综合考虑,暂定最高不超过每千瓦时1.6元。
点评
随着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力度的不断加大,汽车企业给消费者提供的可选择车型也有所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的担忧还是充电问题。充电设施的建设是电动汽车推广路上的重要支撑。上海市此次发布暂行规定,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桩“谁来建、在哪儿建、给谁用、谁负责售后”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充电收费问题也对私人、公用提出了不同的收费标准,可以说充分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海派”风格,值得其他城市学习推广。
美国车主对车载新技术不买账
外媒报道,尼尔森和SBD汽车咨询公司联合对车载技术用户接受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车主不使用甚至都没有发现这些技术或功能。43%的参与者表示,汽车制造商给汽车添加了太多娱乐性功能,这些娱乐性功能通常不受车主们的青睐。在42项汽车功能中,最不受欢迎的是语音识别功能。
点评
车载智能设备最大的功用无非两条:一是服务驾驶功能,二是提升驾驶体验。尼尔森公司的这项调查笔者深有同感,很多眼花缭乱的车载功能非但不能给驾驶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功能,反而让人无所适从,甚至基本的操作都淹没在一堆“鸡肋”功能上,除了让汽车价格高了一截之外,着实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汽车毕竟是交通工具,不要试图把他打造成一个游戏厅或者电影院。毕竟没有人会把驾驶舱当做常待的休闲场所。
私家车不能介入租约车平台
近日有消息称,全国性的“约租车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中,有望于本月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这一管理办法将给出“专车”合法化的方向,要求专车办理营运证件,并可能对专车发展规模做出总体规划和限制。
点评
这一消息并不代表“专车”即将合法化。
因此从这次透露出的消息来看,所谓合法化的“专车”,就相当于网络预约的出租车了,只不过车型多了几种选择而已。但消费者已经习惯使用的专车多为私家车或者“汽车出租公司+劳务派遣司机”,不过这几种模式似乎都被否了。难怪各路专家、大V纷纷从没有法律依据、对抗市场需要等角度表示了反对意见。国家规范管理非常有必要,但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
美国展示防酒驾样车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近日宣布,已与多家车企联合研发出有效防止酒后驾驶的技术,并在样车上进行了展示。这项技术名为驾驶员酒精安全检测系统,能够对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进行检测,超过合法浓度(0.08%)的驾驶员将无法启动车辆。预计该技术未来5~8年内将投入大量使用。
点评
从实际执法的角度,该套设备主要是在“预防”的前置阶段发挥作用。如果检测标准过严,一定会影响车辆正常出行;反之,则无法做到美国人宣称的终结酒驾。这样的工具在法律认可、社会公信、具体操作方面还需要多方检验。技术革新可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但说到“终结”,美国人或许言之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