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主品牌之雄起

(2014-10-31 12:43:53)

自主品牌之雄起
    赵三明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之雄起,首先需要的是市场与政策环境。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之困惑,并不是单纯由自主品牌车企自身而形成。从用车习惯上看,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向美国人看齐,豪华、高大、劲足(动力强)是目前中国市场的普遍追求。即便在较为低档次的入门级车型上,如果两个价位相当的车并排放在一起,中国消费者十有八九会选择尺寸较大的那辆车。
    从汽车相关政策上看,有关政策在汽车节能、环保、税收等环节上没能充分体现小排量节能车型的优势,也是国人盲目追大弃小的客观因素之一。当然,不知是从哪朝哪代开始骨子里形成的崇洋媚外的习气,更种下了国人轻视自己本土产品的劣根性。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购买节能小排量汽车的政策,整体上相对受益的自主品牌汽车也脉冲式地有过几次像样的反弹,但总体上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与国外品牌汽车的较量还不在一个层次上,自主品牌需要的是从品质到管理,再到服务和品牌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
    从本次APEC官方指定用车可以看出,与以往“两会”用车和公务车采购情况相似,一个是官方文件的指定,一个是中国的主场,在这两个特殊的大前提下,中国自主品牌以极少的数量在某一特定场所“扬眉吐气”。但这并不是自主车企们真正的追求。
    就像有人说今年是新能源汽车真正的启动元年一样,我认为不是。什么时候不进行补贴还能形成一定的市场批量,那时也许才称得上是所谓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元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一样,现在实际上还仍然有不少明里暗里的政策在支持,长此以往,形成缺钙软骨病的仍然还可能是自主品牌。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这么多年发展下来我们应该看到,对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好支持,并不是从市场后端对其实施税收优惠、购置补贴等措施,也不是大包大揽地对其进行设备与资源的投入,而应是对其进行包括研发、管理在内的能力建设上的支持。在自主品牌车企创新能力还相对偏弱的情况下,通过科技引领指导下的支持,让其自主掌握科技创新方法,从而最终甩掉各种政策的拐杖,无疑将是自主品牌车企超越自我、追赶先进水平的突破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