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准入不妨多考虑考虑中小企业
(2014-07-11 11:26:25)放开准入不妨多考虑考虑中小企业
周庆文
今年,随着国家改革进入深水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很多行业都在呼吁放开市场准入。比如,放开会计师事务所准入,放开电信市场准入,放开金融行业准入等,汽车行业放开市场准入的讨论也是如火如荼。
本周二,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国务院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意见强调,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对各级政府和部门涉及市场准入、经营行为规范的法规、规章和规定进行全面清理,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实行优惠政策招商的行为,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对外地产品或者服务设定歧视性准入条件及收费项目、规定歧视性价格及购买指定的产品、服务等行为。
国务院出台的此意见,无疑是为各行业的市场准入放开提供条件,营造有利的环境。汽车行业属于非自然垄断行业,但是由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条件的限制,形成了事实上的“行业垄断”。由于该政策的存在,很多有志于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要么采取变通方式,要么只能望洋兴叹。
现有的汽车行业,从所有制上来看大体分为两派,一派是国有企业,一派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享受了国家大量的政策、税收、科研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存在着“垄断现象”;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发展中却拥有更多活力。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上效率太低,受到很多人的批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给了行业打破坚冰的机会,包括吴敬琏在内的不少经济学家以及汽车行业知名人士,认为新能源车与传统车辆不同,都呼吁以此为突破口,适当放开新能源车甚至是低速电动车的市场准入限制,给一些有条件的企业提供机会。
从现在的形势看,适当放开行业准入是大势所趋,但是这种有条件的放开,真的就能够搞活汽车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市场竞争的公平吗?
显然不是。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多年,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国有企业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并逐渐形成了研发能力不强、发展速度较慢等问题。在我国汽车市场经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有太多的企业在四周环伺,通过各种途径与汽车产业搭上关系,只等市场放开就冲进城去。2008年、2009年的新能源热潮就是明显的例子。
这些企业中,很多都是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本身也是掌握了大量资源的优势企业。他们虽然没有汽车生产资质,但是通过各种途径找了很多代言人为他们说话,从而在机会成熟时占据近水楼台之利。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汽车行业准入放开,获益最大的,还是那些大型企业。
笔者并不否认大企业在资金、技术积累、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国外的经验证明,市场创新的活力存在于那些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之中。
大企业在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以后,往往会在需要创新时瞻前顾后,惧怕承担失败的风险,担心不按常理、不循规蹈矩而产生差错,会严重影响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并降低企业的社会信誉。所以大企业往往谨慎保守,反倒是中小企业敢拼敢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就是这个道理。小企业没有思想包袱,因此,世界上有名的创新和突破很多都是从小企业中涌现出来的,小企业通过颠覆性创新而打败大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吴敬琏就曾批评,大企业作为既得利益者,会阻碍改革,阻碍市场建立公平的秩序。
奥巴马总统自2009年扛着“变革”大旗入主白宫以来,多次颁布支持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政策法规,把小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生力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奥巴马曾说,小企业经营状况好,美国才会好。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小企业的人均专利产出是大型企业的16.5倍,小企业还创造了美国2/3的就业岗位。
虽然小企业存在很多不足,但是由于他们基础薄弱,没有优势,就必须创新,这样往往能够做出一些创新性的产品或技术。正因如此,欧美的大型企业,每年都会花大量资金收购小企业的一些创意、技术或产品。
也许有人会说汽车关系人们的生命安全,本身就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笔者认为这并不能成为放开准入而向大企业倾斜的借口。只要有创新,只要产品、技术过硬,只要有好的想法,中小企业一样能够成长为大企业。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恰恰关系到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极大。因此,汽车行业如果放开准入,不妨多考虑考虑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