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付数亿美元为召回埋单高田气囊怎么了?

(2014-07-09 12:12:39)

付数亿美元为召回埋单高田气囊怎么了?

中国工业报记者 赵三明

    使用高田气囊的多家整车企业,包括本田、日产、丰田、马自达和宝马,于2013年起陆续发起了历史上数量最大的气囊问题召回。为此,高田已经付出了高达数亿美元的代价,高田公司的股票也曾经在一日之内下跌了15%。

  汽车安全气囊召回,在近一个多月的全球汽车市场上已成为一个热词。

  继丰田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召回之后,日本另外两大品牌本田和日产也加入到安全气囊召回的队伍之中。今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因安全气囊问题召回车辆的还有通用、宝马、奔驰、马自达、三菱等车企,一时间内,由汽车安全气囊问题引起的召回似乎已成为汽车召回的重灾区。

  从本田与日产等公司的召回公告不难看出,总共涉及几百万辆召回车辆的安全气囊大多指向了一家企业——日本高田公司,召回的原因也主要集中在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异常上。如本田于今年6月23日向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STA)、日本国土交通省等海外召回管理机构提交的涉及多达203万辆汽车的召回申请中,明确表示的缺陷原因是:车辆在副驾驶席安全气囊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气体发生器中的气体发生剂成型压力不足,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内的压力可能会异常上升,导致气体发生器壳体爆裂,极端情况下有火焰出现、零部件碎片飞出,可能会伤及车内人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从涉及车型上来看,单就本田公司一家,由于高田安全气囊问题所涉及的车型包括了其在美洲、欧洲、日本等地出售的2001~2003年款雅阁、思域、Stream、CR-V、飞度、奥德赛、Pilot等车型,可以说牵涉范围相当广泛。

  从使用高田气囊所引发的事故看,在几起被指因气囊未正确展开而导致的死亡事故之后,使用高田气囊的多家整车企业,包括本田、日产、丰田、马自达和宝马,于2013年起陆续发起了历史上数量最大的气囊问题召回。为此,高田已经付出了高达数亿美元的代价,高田公司的股票也曾经在一日之内下跌了15%。

  据一份来自国外媒体的报告,高田气囊事件早已有征兆。2009年5月16日,美国一位18岁的女孩儿埃希利•帕海姆开着一辆2010年生产的本田雅阁去接放学的弟弟。在学校的停车场,汽车与另一辆车相撞。气囊展开后,女孩儿被气囊中弹出的一个金属片划破颈动脉。6个月之后的圣诞节前夜,美国佛吉尼亚州发生了另一起由气囊引起的事故。一辆2001款雅阁在与一辆运送邮件的厢式车相撞后气囊爆炸,33岁的驾车者被气囊弹出的金属片划穿颈部。在这两起事故中,虽然本田和高田都通过庭外调解与受害者家庭达成和解,但高田可能质量失控的说法一度在业内盛传开来。

  虽然高田在呈交给NHTSA的报告中,列举了几种出现事故的可能和相关防范措施,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原因分析和质量整改措施。由于许多出现问题的气囊气体发生器是在2000~2002年间在北美生产,这个时期恰巧正是北美汽车大量普及安全气囊的时候,高田气囊订单的大增导致的生产压力增大,对其产品质量控制应该是有直接影响的。

  记者从国内C-NCAP近两年来碰撞实验的许多车型上也发现了高田气囊的身影,如本田品牌的雅阁、杰德、凌派、艾力绅、思威、思铭,日产品牌的天籁,马自达品牌的CX-5,大众品牌的甲壳虫、迈腾、新朗逸、新桑塔纳,通用品牌的凯迪拉克XTS、迈锐宝、昂科拉,斯柯达品牌的昕锐,奔驰品牌的A180,克莱斯勒品牌的300C,雪铁龙品牌的DS5,以及上汽荣威950、一汽奔腾X80等,均或多或少地配置有高田公司的前排正面安全气囊或侧面安全气囊/气帘或驾驶者膝部气囊等,这些产品来自于上海高田或日本高田,有的甚至来自于罗马尼亚的高田工厂。

  其实,作为全球名列前茅的汽车安全产品公司,高田的技术与产品还不局限于汽车安全气囊,其他还有像汽车前、后排安全带、汽车座椅等。从历史角度上看,对于以纺织产品起家的高田而言,汽车安全带才是高田经营历史比较长的产品。介入到具有更高技术风险的安全气囊领域,对于30年前开始研发生产汽车安全气囊的高田来说,也许现在才真正迎来了危机爆发的时刻。面对国内这么多装有高田安全气囊相关产品的汽车,不少消费者已经产生了担忧情绪。为了消除部分车主的担心,在国内涉及高田气囊召回渐多的时刻,高田本身或者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是不是应该站出来给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