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芦丽琴
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率先进入金融业。
这点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现玄机——原文“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的表述中,金融排在第一位。
紧随其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11日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存款利率放开肯定在计划之中,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他个人认为,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
与此同步,首批民营银行试点落地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包括阿里巴巴与万向;腾讯与百业源;均瑶与复星;商汇与华北;正泰与华峰在内的10家民营企业进入首批试点名单。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此次民营银行试点,将采取共同发起人制度,即每家试点银行的发起人不得少于两家民营资本。
笔者似乎由此看到了利率市场化的曙光。
最直接的原因是,首批试点企业阿里巴巴和腾讯旗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已对传统银行的垄断业务造成一定的威胁。以阿里巴巴余额宝为例,目前其年化利率为5.5%左右,且能随时转出转入,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上限为3.3%。因此,银行存款搬家至各类“宝宝”成为大趋势。截至上月底,余额宝规模突破5000亿元,用户数超过8100万,数量超过A股股民。
在去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了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同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众所周知,利率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提高生产力的办法之一就是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降低生产要素的价格。贷款利率下限已除,若在两年之内,存款利率再不设上限,新的、强有力的民营金融机构的源源涌入,一个具有竞争性市场价格可能会出现。
这一趋势能否改变实体经济和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状?从长远来看,确实如此。
当下,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把钱投到实体经济中,因为这样的经济风险大、赚钱慢,而且,在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一般都采取“捆绑式”销售存贷挂钩、缴纳贷款保证金、高比例配备承兑汇票、搭售理财产品等,以提高银行的综合收益水平。有统计称,这些方面给贷款企业增加的负担,大多达到法定贷款利率的50%以上,中小企业更是高出一倍以上。此外,即使贷到款某些银行还限制贷款的使用,导致企业融资成本相应增加。
而利率市场化和民营企业进入后,一方面,金融机构有了利率自主定价权后,可以由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定位,大银行可继续支持大国企、地方政府,而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可转向体制机制更灵活的中小企业,从而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民营银行进入后,可能像“余额宝”一样,对国有大银行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逼迫它们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诸如“捆绑销售”等不规范行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让实体经济得到实惠。
不过,说到底,这是一个长期趋势。从当下来看,银行贷款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一种“稀缺资源”,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能为这些企业的直接融资“开道”——放宽实体企业直接融资的条件与标准,降低实体企业直接融资的门槛,让更多的实体企业能够从直接融资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