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联网隐私保护不完全是技术活

(2014-03-24 15:15:34)
标签:

杂谈

赵三明

从世界上没有连接,到有线互联网连接,再到移动连接的过程中,原先可以自成体系的一些系统纷纷被打破,连处于保密界限最为严格的银行与大多数金融系统都可以移动支付之时,本身作为移动工具的汽车也就更难保其介入移动互联网后的独立性。

其实,人们对车联网隐私保护的担心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一方面,黑客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影响到一辆车甚至是一群车的行驶;另一方面,包括汽车厂商在内的经营者或服务者也会利用汽车本身的自动数据传输特性而搜集车主的驾驶行为与轨迹信息,从而分析和掌握这些有用的数据,有些更可能会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有了全球定位,有了移动互联,有了大数据分析,未来的开车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没有什么隐私可言。而且,这种对于车辆行驶数据的分析,并不会像某些厂商说的那样:在车主认可的情况下才开启收集。如果是这样,那么将来自动驾驶的汽车就有可能失去其智能的特色,一架民航客机也就有可能继续不知道去哪儿了。

在一个通过手机都能导出持有人各种信息的今天,如果还指望在其他移动互联工具上的信息可以有所保留,或可随意进行开启与关闭的保护,那样保护下来的所谓隐私秘密实际上是在损失了正常的更大功能的情况下取得的。这无论对于一个物流企业的车队而言,还是对一个公交企业的运营管理,亦或是发生在紧急情况下的个体驾车者,失去移动互联的保障和定位数据的确定,都将难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和进行正常的管理,更不用说在此基础上对于诸多可控因素的分析。

那么,防止车联网中隐私被非法利用的手段在哪里?我想它不仅应该是靠技术手段来支撑,更应该是依靠法律手段来保护。比如,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许多上路实验甚至无法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就是因为法律的限制而无能为力。

同样,如果相应的法律能够及时跟进甚至是引领在前,那么将来涉及到隐私泄露的技术问题都可以规范起来。毕竟车是由人来开的,规范人的行为也不可能完全由纯粹的机器与技术来解决,最终的解决之道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规范——法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