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记忆之三十七--城市雕塑2

标签:
杂谈 |
分类: 长住地 |

从铜陵长江大桥下来进入铜陵,第一眼看到的雕塑--------山水之门

“山水之门”以三根刻有精美铜纹饰图案的柱体组成“门”的形状,“门”形似鼎,中间置放铜陵出土西周鼎的放大复制件,寓意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





巨型古铜都青铜雕塑,是一组由抽象图形和现代文字组成的城市雕塑,座落在八百里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大桥的南岸桥头处。
高度为4.5米,长度为54米,是铜陵市最大的一组青铜雕塑。古铜都青铜雕塑上的“中国古铜都铜陵”七个大字,用青铜板焊制而成,每个字的面积约为4平方米,其字体采用“篆体+综艺体”的新型字体,字型特别新颖优美;七个大字的下面是一副巨大的抽象画,也是用青铜板焊接而成。画面中间是一团巨大的“火球”,“火球”两边各是一条长度为20米的巨型“火龙”,正在争抢中间的“火球”。文字和图画全部镶嵌在一面“凸”型的由花岗岩砌筑而成的墙面上,整个构图与造型既古朴典雅,又新颖独特,给人以历史沧桑、气热恢弘、庄重典雅、遐想连篇之感。

“铜都大道”,东西17公里横贯市区,这是铜陵的主干道。铜都大道两侧,依山势而镌刻了6幅巨大的铜浮雕,这6幅浮雕,再现了中国古铜都的采矿史,展现了铜陵厚重古朴的铜文化之魂。

第一幅蜚廉折金

以古代传说人物蜚廉采矿的故事为蓝本进行组合而成,出自《墨子》中的“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这句话。


出土九鼎


画面上,蜚廉身着远古装束,一手执工具,一手托矿石,展翅翱翔于山川之间。

出土爵


浮雕周边镶嵌着铜陵地区出土的九鼎、爵、编钟等铜制器皿,组成顺山顺水、连绵有序的画面,展现出铜陵三千年铜文化博大久远的发展历程。
浮雕中有两组矿工手持工具开采铜矿,反映出古人不辞劳苦铸造一件件传承文明的铜器,





延伸着瑰丽无比的青铜文化,再现了大诗人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昊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一诗的壮观场面。
第四幅名为“碧矿延绵”
浮雕展现了青铜文化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开采冶炼,生产成果丰硕,健硕的矿工开凿不止,一副连绵不绝的冶炼图。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铜陵看到宏大的开矿场面时曾作一诗描述“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正是这一派繁荣写照。

这幅浮雕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铜陵浇铸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铜水四溅的火花,渐渐变成一只只飞翔鸟,带着铜都人的希望,飞向未来。


第六幅浮雕是“光照未来” 正中有一座金色的未来之门,附之以水纹、凤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象征铜都的未来光芒四射,吉祥美满。



前一篇:铜陵记忆之三十七--城市雕塑1
后一篇:铜陵记忆之三十七--城市雕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