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
进入九十年代,徐克以《笑傲江湖》逐渐开启其武侠复兴之路。接连用《笑傲江湖》、《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等口碑之作,从胡金铨和张彻手中扛过武侠片大旗,成为一代武侠片宗师,至今无人超越。
此后,《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也成了港武侠电影最杰出的代表。
不同于张彻、刘家良贯彻的写实武侠不同,也不同于楚原的写意武侠,徐克的武侠电影主要归为两点:一是内容想法的天马行空,不按常理,这些直接在徐克的电影内容完全脱离原著小说或原版电影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编,比如东方不败和令狐冲的恋爱,并成为影片的核心主角;另一个是武打动作超级的想象力,吊威亚被派上用场,无影脚、各种武器手到擒来。
同时在其快速剪切的镜头里,影片的张力具显,节奏也快了很多,给观众一种酣畅淋漓的感受。
1991年的《黄飞鸿》,也成为邹文怀、徐克和李连杰的转折点。
嘉禾再次称霸港影坛;徐克从此开启新一轮武侠片的热潮;李连杰成为继李小龙、成龙之后,第三位华人功夫巨星。
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第三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三部《黄飞鸿》,像是功夫片的集大成者。黄飞鸿俨然从一个武者,化成忧国忧民的开明之士,这种功夫片里的角色形象,乃是徐克独创。
它不再只是让角色在空旷的沙地,或者规矩的庭院里对峙,而是让他们身处堆满杂物的仓库,四周都是毛竹、四角桌的巷道或厅堂。
这种讲求真实感,增加打斗趣味的设计,是徐克在袁和平的帮助下做到的。
其实从徐克版《黄飞鸿》开始,功夫片再次回归到张彻/楚原时期的复杂剧情,这一点在两部《方世玉》系列中更为明显。
李连杰偏爱《方世玉》使得70年代二次振兴功夫片的《方世玉》得以发扬光大,在饰演方世玉时,赋予了这个角色应该具有的争强好胜与义字当头。
黄飞鸿和方世玉,在港电影最后的黄金时期乍暖还寒,从1993年开始,港电影因为台资的波动,开始后继无力,制片疲乏。
尽管如徐克这样的第一流导演还能在功夫片、武侠片中做新的探索,然而大势已去。
1994年,具有东方哲学的爱情影片《东邪西毒》上映,不过影片有着武侠的包装,好在这是武侠电影的巅峰;
1994年上映的功夫影片《精武英雄》、武侠电影《太极张三丰》
1995年,徐克致敬张彻成名作的《独臂刀》的《刀》上映,影片在书写个人江湖落寞的同时也给港武侠电影划上了句号,至此经历三十年兴盛的港武侠也从此谢幕。
1997年,洪金宝执导,李连杰回归主演的《黄飞鸿之西域雄狮》上映,仿佛借助李连杰的回归,希望再次振奋港片市场。
不过,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功夫片的衰落,当然,更为准确地说,是整个港电影的衰落。
自1949年开始的第一部系列片《黄飞鸿传》至今,《黄飞鸿》系列电影共有一百三十多部。
进入新千年之后,一些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也纷纷用武侠电影书写自己心中的武侠心结。
李安的《卧虎藏龙》、张艺谋的《英雄》、徐浩峰的《师傅》、吴宇森监制的《剑雨》、路阳的《绣春刀》都是难得的经典之作。
以胡金铨为偶像的李安用《卧虎藏龙》致敬了胡金铨打入国际影坛的《侠女》,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的侠客让影片更缥缈,更写意,具有诗情画意。竹林打斗、酒馆比武、房屋追逐、悬崖一跳这些场景也成了经典段落,东方美学也在影片中体现。
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与摄影等大奖的同时,张艺谋也用《英雄》《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开启中国电影的大片商业时代。
2004年周星驰推出的《功夫》成为新千年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功夫影片。
2007年陈可辛则携手李连杰翻拍武侠电影大师张彻的经典作品《刺马》的《投名状》。
2008年后《叶问》系列问世,成为功夫片最后的一末靓丽的色彩。
2010年苏照彬《剑雨》
2011年,再次不安武侠情结的陈可辛再次执导的《武侠》上映,影片请来了开启港新武侠电影的功夫巨星王羽,并有甄子丹、金城武两大巨星。可惜的是,影片有些华而不实,悬疑推理加上武侠功夫,让影片有些不伦不类,最终以惨淡收场。
2012年《箭士柳白猿》
2013年王家卫十多年打造的《一代宗师》上映,是个人对于人生、爱情以及世界在不同时期的思考。
2014年,由周显扬执导、彭于晏主演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上映。
时隔17年,《黄飞鸿》系列电影再次推出新作,港影人像是用尽全力叫道:英雄有梦!
可现实却是,英雄终归只是个梦。
2015年《师父》
功夫武侠电影是一个大类,二者有交融也有区别。准确地说,武侠电影肯定离不开功夫,但因为人物上侠客成为重点,因此武侠电影又和功夫电影被单独划分开来。具体而言,武侠电影特指古装片,冷兵器成为影片的打斗特点;功夫片则突出个人的实战格斗,惩强扶弱,为国为民的侠客已经退位为近现代上的人物,这就意味着严格意义上,《精武门》《精武英雄》《功夫》《一代宗师》以及《叶问》等影片均属于功夫电影的门类,并不属于武侠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