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背后的两个关键词丨13731亿斤!告诉你丰收背后的这些事!
(2022-12-22 11:09:57)
标签: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 |
分类: 智慧农业 |
俗话说,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能不能丰收,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和我们每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不过今年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再加上天气因素,全年的粮食还能不能丰收,一度也让很多人心里打上了问号。
近日,国家统计局交上了全年粮食生产的总答卷。
交卷:13731亿斤!
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全国粮食生产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其中,谷物产量12665亿斤,比上年增长10亿斤。
此外,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7498万亩,比上年增长0.6%;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87公斤/亩。
三张图粮食丰收来之不易
丰收其实来得并不容易。
去年秋汛的受灾地图显示,主要的小麦产区都受到了影响。三分之一的冬小麦因此大面积晚播,多达1.1亿亩的晚播麦让夏粮丰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今年的高温干旱分布图上,长江流域秋粮主产区也都受到严重的旱情影响。由于当时正值我国南方水稻生长孕穗的关键期,因此今年秋粮的收成也让人多了几分担忧。
从北到南,夏粮和秋粮的主产区,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不过到了年底,我们发现,这张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丰收地图上,受到过天气灾害影响的省份依然实现了丰收。
这是怎么回事?
重压之下 丰收靠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丰收,从来都不能指望“天公作美”,“事在人为”才是丰收真正的“密码”。粮食丰收,两个关键词,不得不提。
藏粮于地——耕地里的魔术
今年粮食的大丰收,高标准农田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近十年,国家对以农田水利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投入,高标准农田覆盖了我国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六大粮食主产区的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的耕地。
这些集中连片、沟渠相连、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我国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恺易物联网多年来坚持农业标准化、智能化探索,致力于中低产田的改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恺易物联网落实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成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可以持续利用的高标准农田。
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项目区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亩均可节本增效500多元。
藏粮于技——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今年秋收的田野上,无人农机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的田野上,科技正在为农业写下新的丰收之歌。
如今,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4000多种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装备,驰骋在高原、极寒、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的田野里。搭载了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更是让我国农用无人机装备总量、作业面积稳居世界第一。
过去十年间,我国累计培育出950个主导品种,这些自主研发的种子,将丘陵山地、寒旱土地、盐碱地的增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
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先进性,从精量化播种、加压滴灌、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打药到机械化采收等一系列措施,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智慧农业的梦想照进现实,从转变生产方式到发展方式,一个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鲜活场景,正汇聚成新型现代农业的生动画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粮稳天下安。我国仅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得益于全国上下一起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同心,彰显了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中国人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