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种成行,为未来农业带来想象新空间

标签: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 |
分类: 智慧农业 |
成功的太空育种,产量大、耐性高,正给未来农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据新华社报道,12月5日凌晨,神十四航天员平安抵京,同时带回的还有第三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其中3个生物样品冷包装载的是水稻和拟南芥的实验样品,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
业内人士指出,如果本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能像之前的在空育种品种一样实现量质双增,将有效减少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提高中国粮食抗风险能力,甚至将造福全人类。
全球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
据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官网消息,本次在空间站开展的、国际首次成功的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团队承担。
水稻和拟南芥种子经历了120天的空间培育生长,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发育全过程,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获得水稻种子。之前国际上在太空空间只完成了拟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麦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21215/4bd5530f8c964708aee6b26931f606cd.jpeg
航天育种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中国在第九颗返回式科学卫星首次搭载农作物种子以来,航天育种技术已走过35年的发展历程,并在粮食稳产增产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我国通过航天育种已经育成了国审、省审的主粮品种超过200多个,其中水稻120多个,小麦和玉米各有30多个左右。
以我国第一个航天育种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为例,其最高亩产达到了812公斤,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1亿亩,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航天育种的本质是利用特殊的空间环境诱发变异,并利用变异研发出新品种的过程。相对于地面环境的诱变,航天育种的变异频率与幅度均大大提高,提供了广泛的育种空间,育种周期也因诱变快而缩短。
“上天”只是航天育种的第一步,航天品种的后续培育以及走向市场还需要现代化高效设施农业的加持。
我国设施农业规模比较大,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相关产业发展效果显著,结构类型的不断优化也将逐步推进区域建设,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设施农业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支撑着现代农业的发展。
智能温室可以实现一年四季生产,不受气候环境影响,并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控制。
智能温室的“中枢系统”是什么?以恺易物联网的智能大棚控制系统为例,它由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计算机技术与专家系统为一体,通过预装多种作物生长所需的适宜环境参数,搭建温室智能化软硬平台,实现对温室中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营养液等因子的自动监测和控制,创造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使温室内的环境接近人工设想的理想值,以满足温室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
智能温室适用于种苗繁育、高产种植、名贵珍稀花卉培养等场地,以增加温室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高科技成果为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农业服务的成功范例。
今年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为利用空间资源进行研发利用,开展航天育种各类实验项目提供了更多可能。
通过航天育种培育出的种粮、蔬菜、新品种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丰富居民菜篮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变农业农村面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将让传统农业得以从“靠天吃饭”向“靠技术吃饭”转变。恺易物联网将更加深入了解行业需求与痛点,加强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与模式创新,为行业锻造更多精品应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更多技术产品的落地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守护中国人的“种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