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巷
在随州城区中心有一条马路叫“乌龙巷”,这条小街为何叫乌龙巷?说起来还与大宋皇帝赵匡胤有关。传说赵匡胤的母亲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双胞胎就是后来的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因为两人都是大宋皇帝,赵匡胤母亲一胎生下两条龙,赵匡胤本是一条乌龙,玉皇大帝见民间多灾多难,有意叫乌龙下凡经受磨难,体察民情,以便日后飞黄腾达,登上龙位,拯救众生。历尽了人世艰难。为谋生赵匡胤几经辗转,来到随州。随州的赵刺史是赵匡胤本家叔父,赵刺史收留赵匡胤,将他安置在城西北一条小巷内居住。赵匡胤在此凌晨起床练拳习武,白天赴衙门跑腿当差,夜晚在小屋苦读经书,悉通韬略之计。
那一年汉东之地久旱无雨,草木焦枯,禾苗无生。随州各路的土地纷纷向玉皇大帝禀报旱情,请求玉皇为众生灵着想,普降甘露。哪知玉皇说道:“你们那里的旱情我早已经知晓,只是寡人手下兵将都忙于防洪水去了,人手不足,顾不到你们那里。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你们不要怕,随州现成就住有乌龙一条,你们请他作法降雨就是。”土地爷们都一头雾水,他们谁也不知乌龙在什么地方。玉帝哈哈笑道:“你到随州城西北那个小巷之中,去寻一个姓赵叫赵匡胤的外地人,找到此人即找到乌龙也。”几个土地爷大喜,伏地叩首拜道:“谢玉皇指点,我等这就去请。”
且说赵匡胤,这日读书读到黎明,只觉得腰酸背疼,头昏脑胀,便到院中冲了个冷水澡,练了一会武步拳脚,顿觉浑身清爽,
便靠在一株梧桐树上闭目养神,不知不觉竟酣然入梦。这时只见土地爷破门而入,口中叫道:“乌龙啊乌龙!如今天下大旱,万民遭殃,你还有闲功夫在此练功酣睡,小的今奉玉帝旨意,请你明日作法降雨。”赵匡胤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听土地呼他乌龙,感觉自己就是乌龙了。听说是玉帝旨意叫他作法降雨,心中便有些不快,想到自己本来已修成正果,却无罪遭到贬谪,在这它地小城苦熬栖身,凭什么生活无着没人问,有了事儿下旨派遣!说道:“你等回禀玉帝,吾乃罪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卑职小不敢作法。”土地爷见他这样说,便道:“乌龙啊乌龙,你不作法降雨可是抗旨之罪呀!你不想想,你身在随州,吃的随州饭,喝的是随州水,随州对你有养育之恩哪!如今这里有了灾难,你该救苦救难才是。”
说到救苦救难,赵匡胤猛然想起了自己的职责。眼见天要亮了。乌龙转口道:“也罢,看在随州的黎民百姓份上,我就先把个人恩怨放在一边。其实不是我不想降雨,实在是上界做事太不公平了。”土地大喜道:“这就好了。知道龙君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人,那就快快作法降雨吧,只三日就足够了。”乌龙飞到天上,施雷电,挟狂风,吐黑云,吸汉江云水,普降甘霖缓解了随州旱情。一觉醒来,已是云开雨散。百姓感其恩德,将赵匡胤曾经居住的那条巷子,人们改名叫“乌龙巷”。
宗悫巷、
成语“乘风破浪”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成语,说起这一成语故事,不能不提到南宋将领宗悫。他曾任随郡太守,去世后葬于随州。1957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在城关镇西关街(今小十字街)木器社集材场(后改为家具厂)院中尚有一大土土冢,高2.8米,直径15米,南有一拜台,并有高1.6米,宽0.69米,厚0.15米的石碑,刻有“宋征西将军宗悫之墓,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夏月,知随州事陈树屏立”。
据清同治《随州志》记载:“宋征西将军宗悫墓在玉波门内宗驾岭,乾隆十三年,居民锄地得断碑,仅存一悫字,余皆剥落,知州王云翔立碑于墓前,旋失去。二十八年,知州李阊棱复立,石刻宗悫墓三字,道光三十年,知州金云门即墓为垣,咸丰十一年毁。”如今,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在玉波门附近一街巷命名为“宗确(悫)巷”。
草甸子街
草店子最早叫草甸子。草甸子因县城南门码头周围长满芦苇而得名。过去随城陆上交通很不发达,主要运输是靠水运,其最大码头就在草甸子,本地土特产品、手工业制品上船后,经府河直下汉口,盐巴、布匹等生活用品从汉口上船经府河到草甸子上岸,再发往各地。当年的草甸子,河边有一个很大的滩涂,是长年累月,河水冲积淤沙慢慢形成,上面长满了芦苇。随着草甸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外地的小商小贩慕名而来,为了建造自己的商铺,就利用河里现成的芦苇,在河边搭建商铺。后来,小商小贩越来越多,芦苇搭建的商铺也越来越多,排列整齐就形成了一条街,当地人美其名曰草甸子,外来人也慢慢接受了这个名字,就叫响了。
草甸子的老居民,都住在河的上面,相传开始的时候,他们做搬运工,以后,就有人脱离了搬运工的身份,改为经商,开起了商铺。他们将商铺一排而建,坐北朝南,都用砖木结构,显得整齐美观。它们既是商铺,也是民居,风格独特,高雅大气,赋予了文化内涵,又融合了随州的民俗特点。1954年发洪水,这些具有民俗意味的民居冲毁殆尽,现在只能见到几处残垣断壁,然而透过它们,依然可以看见昔日草甸子的辉煌。当年,草甸子既是随城唯一的货物聚散地,也是除大十字街以外,随城最大的商贸中心。据说,自清朝以来,草甸子是古随县税收的主要来源地,同时作为一个水码头,在时代变迁中,在受外地码头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草甸子的码头文化。https://ss1.baidu.com/6ONXsjip0QIZ8tyhnq/it/u=3977504719,3286157515&fm=173&app=25&f=JPEG?w=640&h=410&s=82B37A835AF3F8C6182D94530100C091
玉石街
玉石街乃古随城重要的街道为府衙之地。据《随州志》记载:欧阳修4岁丧父,母亲郑氏抱着他从山东泰州,千里投奔在随州当推官(审判案)的叔父欧阳晔.欧阳修母子在随州就租居玉石街一间民房,母亲郑氐守节抚孤,孤儿寡母粗茶淡饭,相依为命.母亲郑氏为欧阳修的启蒙老师.
传说玉石街乃街中曾经挖出玉石而得名。2011年在玉石街一建筑工真的挖出一个石碑。该石碑上刻着16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落款为:至元二十五年八月
随州重立。
随州博物馆工作人员赶到工地,初步认定这块石碑刻于元代、公元1288年,碑文是警告官员不要腐败。这块石碑已收藏于随州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