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孙君泽的山水作品欣赏

标签:
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文化 |
分类: 元画欣赏 |
作者:求是2013来了

【年代】元代
【简介】绢本浅设色,纵77.1、横126.4公分。国立故宫博物院。
这幅画是在这群元人画作之中,唯一能辨识出画家身份的作品。孙君泽,是十四世纪杭州地区的职业画家,画风主要学习 马远。画面中,无论是对角线的构图安排、松枝拖曳的造型,还是以“斧劈皴”描绘山石的技法都是模仿自马远。不过,孙君泽所使用的皴法线条,相较于马远更为 刚硬犀利和规律化,与他传世的作品《楼阁山水图》(日本静嘉堂文库藏)相近,因此可以明显分辨出来。他的画风标志了这个时代马远画派的风格特征。
本幅画的主题也具有时代上的意义。画面中红色太阳悬挂天际,山腰处弥漫烟岚,在栅栏围成的空地,一位文士恭敬地朝 着太阳方向遥拜,身旁童仆一手持羽扇默念祝祷,在两人正后方,生长着象征着长寿的长松,小石上也长出两株灵芝,这些图像都与道教有关,相当程度地反映元末 道教活动兴盛的文化背景。

“先浙派”是拟“先秦”,以及董桥的“先拉斐尔”所提出的一个假设性的说法。其实在明初之前,南宋以后,绘画史一直存在一条追踪马、夏的暗线,由于赵孟頫 以及“元四家”一脉力量的过于强大,自然而然的消弱这一脉的影响,以致变得那么暗淡、那么无力,直至明初,才在原来的南宋故都杭州形成一个新的画派——浙 派,以戴进、吴伟为代表。
在绘画史上,有相当一部分以精湛的艺术造诣模拟前辈画家在当时卓有声名,而后世却湮没无闻,更甚连其作品也难寻芳踪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由于克肖 前辈画家,被改头换面,或者迳称前代佚名之作;一是,被主流画派所摒弃,收藏、保存者寥寥。孙君泽就是其中之一,关于其人,文字记载极少,仅夏文彦《图绘 宝鉴》:“孙君泽,杭人。工山水人物,学马远、夏圭。”至于作品,国内也似已绝迹,国外如日本存少数几张而已。
孙君泽存世作品,比较可靠的有日本嘉静堂《夏》、《秋》山水立轴一对;东京国 立博物馆《雪景山水图》;美国高居翰景元斋《溪边水榭》。日本嘉静堂《夏》、《秋》山水立轴一对,应该还有《春》、《冬》两帧,如此才可以凑成四条一组。 这组作品绝肖马远,置之其中,实是很难让人辨别何者为孙何者为马,由此可见孙君泽于马远所下的功夫。据说孙的界画造诣尚胜马一筹,后世浙派一脉中也几乎没 有超越者,因此,这反成为辨别孙君泽作品真伪的关键。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山水人物》,旧传为马远之作,但班宗华依据嘉静堂《夏》、《秋》,断为孙君泽的 手笔,特别是“两株松树仿佛是从嘉静堂两轴上各取一株拼合而来”,似也不无道理。
【年代】元代
【简介】绢本,着色,纵126.0厘米,横56.5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东京国 立博物馆所藏《雪景山水图》虽然依然传承马、夏的风格,但有两点已然不同马、夏:一是,马、夏山水尺幅往往较小,少有大幅作品传世,此件堪称巨幛;一是, “宋代画家通常将他们的主题图像置于近景,而将画面其馀部分留白,意在营造清远之境。”孙君泽“则仅将画面中景留白,远景则是高大的群山。”“这样的画 法,是他所模仿的宋代画作品中并不常见的。”这其实也是创新,——对传统的一种突破,体现出时代的元素。于此反观明代浙派的作品,影响自然是有目共睹的: 即已然“超越了明代画家所临摹的宋画本身。”所以,以此而言称孙君泽为先浙派的代表人物是恰当而中肯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件定为“宋佚名《雪景图》”,班 宗华将其断为孙君泽的作品,理由是这两件作品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这件作品有人也断为明初宫廷画家钟礼,但班宗华还是认为“真正的作者或许更可能是孙君 泽”。诚然,此画所传递出来的气息来看,与明初还是略有距离的。故班宗华的解释是:“笔触看来更为随意而未加修饰,仿佛还是一张草图”,则未必令人信服。 另外,班宗华还将传为夏圭的《望梅》亦归于孙君泽名下,以其相似性而言,到不无意思。但稍见燥气,树法也与孙君泽略有不同,如果断为明人之作到似乎更为合 理。况且,如确为孙君泽手迹,则构图的雷同,反到令人怀疑他的创作能力了。
另外,日本私人收藏的《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上有“君泽”款。班宗华认为:“如同是从更大的一组卷轴中抽离出的一轴”,但对作者似无疑义。从构图和款的位置而言,这是一幅被割裂过的作品是毫无疑问的,但从技法和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而言,归于孙君泽的名下似乎还是有些勉强。东京国立博物馆还有一帧《高士观眺图》,“是根据其风格而传为孙君泽所作的画”。(高居翰《早期中国画在日本:一个“他者”之见》)从不清晰的图片经初步观察而言,虽然颇具马、夏之风韵,但笔触稍弱,与目前可以断为孙君泽真迹的作品还是略有距离的。
(班宗华《入山始得真面目——孙君泽〈雪景山水图〉及一些相关作品》,《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绘画珍品》,上海博物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