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实用答题规范2025版(下)
(2025-05-18 17:43:20)
标签:
教育时尚文化 |
【文言文阅读】
2024年以来,文言文阅读题命题呈现鲜明的“向课本回归-----教考衔接”的重要特点。后期复习,要回归课本,吃透课本。联读命题,已经是大势所趋。
快速读懂全文的操作方法:
入手以勾划专有名词为抓手,当突破口,快速理解文意。历年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材主要是正史人物传记和散文两类。体裁多样,题型稳中有变,14题提炼要点,甚至有多地把分值提高到了5分,用此题来拉开主观题得分的用意非常明显。出现两则甚至于三则内容上相关联的选文是常态.
但都会在文中出现下列专有名词:
1.称谓类。包括人物的名字号,敬称谦称和贱称等。
2.地理类。包括大量的山川关隘名和各代行政区划,以及周边国家,民族政权。
3.职官制度类。包括察举制和科举制,历代中央和地方官署,职务及职官变化,构成了了传主的履历。其中重点是表示官职变化的系列专称。
4.礼乐教化类。
5.纪年纪月纪时类。
6.服饰器物类。
7.其它.
断句题深入落实”句意完整”, “当断不连”和“当连不断”的原则,充分利用先前勾划出来的专有名词。
所谓的文化常识题,不对,不是考察文化常识,还是在考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理解除平时积累外,还要看上下文语境的限制提示。
人物形象分析题一般“概括无错,分析有误”(个别也有在分析上设错的)。采取切片式比对的做法,重点比对人,物,事,时,地,关键词及因果关系。
翻译句子8分,是除作文外笔答题里分值最大题之一。也最能反映考生文言阅读水平。多年来内蒙古评卷一直使用四点赋分法,极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也是阅读理力高的同学的利好。译句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因为文言文中用语追求简洁,能省略的都省去了。而译句时却要补回来,有时还是采分点。
2.译句应遵守的原则是信达雅。信是忠于原文,尤其是各种专有名词不能改变,单字人名更不能变,要补充全了。达是意脉通顺,雅是尽量保持原有风格。
3译句常用手法是增删改换。文言极简,能省略的都省略了,所以先要增补。删主要针对的是重复表义的词语和偏义复词(重说和互文),改换主要针对典故等文化常识比较集中的词句。
4.不好译\译不出来的词往往就是采分点!要有这种敏感。
译不出来怎么办?最好的出路是,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去推敲!
这也是做阅读题必须遵守的”同文互解”原则的重要体现!
上下文语境如果还不能提供有效的提示助译信息,那就要有辅助思路,一是朝初高中古诗文联想,因为命题专家一般不可能出超出这个范围的词义和用法来考大家,必背篇目中的实词和虚词更是考察重点。二是朝成语和名句联想。尤其是成语,它最初产生的语言环境多数就是文言文语境,现在不妨逆推一次,来旁证一回文言文语境中的意义。三是朝现代汉语中相关的词语联想,如”鸠工伐石”的’鸠’,现代汉语中有常用的’’鸠集’’,可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为”集合\汇集”.
#译句补充省略成分可在试卷上完成,初稿要在草稿纸上完成,进一步修改完善后的答案才能抄在答题纸上,不要在答题卡上盲目下手贸然硬译!
【信息类阅读】
命题材料都来源于社会热点。文史类和科技类都有可能;从各地模考题的命题趋势看还有增加阅读量的可能。
这种选文的属性是主题相同,来自不同媒体的不同侧面。是不相连属的文段。
选择题的答题策略:找到选项的信息出处,认真比对选项里的说法和原文有何不同.
主观题作答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问的是什么,以保证有针对性的作答。
对策出路型问题,现象表现型问题,成因分析型问题作答时都要先落实并表明角度。
我的经验是,4 分的题,最好答出3条,6分的题,要组织出4条以上的答案。保证自己的答案有足够的覆盖面。
序号标注统一加圆圈用。不能用一,二,三和123。也不用圆括号。更不能用分号来点断。
【论述文阅读】
第一,把它放在状态最好的时段里完成。
第二,用时十二至15分钟,超十八分钟还一头雾水,果断放弃,不可恋战,避免挤占其它板块的答题时间。
第三,严守“同文互解”规律。不能说我觉得说得没错---是原文表述没有错。
第四,尤其是需转换思维!别从做题人答卷者的角度来看每个选项。要从出题人的角度来审视每个选项!它的构成都是“摘引原文”+“转述”两部分!
往往呈现“摘引无误,转述有错”的规律!或者说命题专家就是在转述上作文章呢。
第五,第4题如果考察“论证过程的分析与理解”,越来越注重全局观---即要对选文有整体上的理解:清晰的理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可提高准确性!
第六,要重视第一印象,因为语感的特点就是其“敏锐性”,不要随意改动,已经选好的选项若没有在原文中找到充分理由支持修改,千万不要轻易改动。
如果是针对一个段落设题,对它的论证分析则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1、找出中心句或提炼出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分清“中心句”和“支持句”。
2、给每个句子标上带圆圈的小序号,研究各个句子间的关系。
3、试着划分层次,既可从小处入手,也可从全段入手。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研究”。如果能准确理解了一段话,就能顺势理解其它段落。
我的经验是“三大关注”:
即,概括大意提炼中心时要格外关注段首、段中、段尾,因为这些位置上常常有中心句出现。
划分层次时要格外关注句号(甚至分号)。句子之间的关系弄清了,往往段落层次也就明白了。
研究段落结构时要格外关注标志性词语,表明并列、递进、对比、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等逻辑关系的词语是必须一边读一边勾划出来的。
这个研究的过程,争取兼顾到关于“论证”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来深入理解文意。方法千万条,读懂第一条!
一般说来,论证包括如下几点:
1、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即“立”和“破”,立论往往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驳论是先把错误观点摆出来,然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比如《拿来主义》。1992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驳论最精彩。
2、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分清通例和典例),引证法(数字属于理论论据),喻证法,对比法,类比法等。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用材料证明观点。
3、论证角度。主要是正面和反面,典型语段是《劝学》;其次是古今中外,这是最有利于选取材料、展开论证的常用角度;“个人、集体、国家”“理想和现实”也经常用。
4、论证结构。有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总)式、综合式;好的议论文还应该有些“起承转合”,灵活运用“引议联结”。
5、论证语言,主要是精确又不失文采,严密又有活力。好的语言能为文章增色。分寸感是议论语言必须有的素养。有时也经常在论证语言上设题,这就需要大家分清最常见的几组概念“未然--将然---已然”“或然----偶然----必然”。
分析论证思路题,一般使用“开头先提出----”“接着-------”“最后------”套话。
第5题的命题呈现出了“情境化----定向检索信息”“理论向生活实际问题迁移”的显著特点,本着认真研究原文,仔细爬梳整理的原则来解题,并且要及时检验答案的覆盖面。
【文学类阅读】
*关于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我在这里不想再展开。各地调研考试题 或模考题都清楚地表明了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反套路命题”,就是让你提前准备的各种答题模板一个也用不上,就是让你回到“读懂原文”这个大家共同的起点上来,实现考试的公平性。
小说的选材,“红色小说”和“温情小说”平分秋色。“外国小说”也有卷土重来的趋势,要全面复习。
小说和散文的常见考点很多,这里不再一一罗列。你让它系统化,认真地梳理一番即可。
一句话,答题过程中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语境(情境)意识、规范作答意识、检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