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
一、关注学生生活,从阅读开始
我们学校的特色是阅读,起初我对阅读的认识只是让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一些书,课堂上多给孩子们一些阅读的时间,我觉得这就是让孩子们阅读了,直到那一次我上阅读整合课,才让我明白了我对于阅读理解的缺失,对于学生生活关注的缺失。那节课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目标,也严格的按照计划控制好学习时间,我信心满满地觉得这节课孩子们将会受益匪浅,可是当我刚说完请大家小组交流后,孩子们的鸦雀无声顿时让我被这一情况弄得有些措手不及,我不断地提示他们,可他们就是没有话说,或者说不完整。课后,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读了陶行知老先生的《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才豁然开朗,原来我那节课的设计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生活,制定的目标也脱离了学生生活的认知范围。于是,我没有因此放弃,我决定再上一次阅读整合课,这一次我定的主题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发现,在课前我还布置了孩子们预习,并发了任务学习单。陶行知老生在书里说:“指导学生阅读,就是要化整为零,积少成多,要天天坚持,务成习惯,而对于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应该鼓励学生去生活中找答案。”有了这一方法的指导,我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无论从设计和上课,我都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出发点,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中去探讨和思考,那节课,学生们发言积极,思维敏捷,我很顺利的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从那节课后,我不仅仅只是让孩子们去图书馆阅读,而是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再渗透到早读,课间,午读以及图书馆课中,我开始尝试让学生写观察日记,记录你在生活中的小发现,并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在家里,在旅途中,在校园里,在不同地方的阅读感受,一段时间过后,孩子们渐渐适应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堂参与度,自主阅读以及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进步,这也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所以我决定继续开展下去!
二、深入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习得真本领
在下定决心过后,我选择了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作为我学习的主要方向,我开始拜读陶行知老先生的《什么是生活教育》一书,每一次独到顿悟之处,我便用笔记录下感受,并将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这些方法与自育自学相结合,在组织学生吃,睡,炼等多个方面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学,于是关于寻找春天的主题手抄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新鲜出炉;而关于学生的营养早餐“我们天天爱美食”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让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爱上生活,是我在班级里推行的主要理念。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了教育,又在课堂上认识了生活,他们习得了真本领!
三、从典型生活案例中思考,不断完善
引导学生主动成长就这样在我们班级里开展了起来,但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毕竟我们班才刚刚开始探索,没有任何的经验和实践基础,所以总是会有些磕磕绊绊,其中最让我伤脑筋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在每一次布置生活作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总会不自觉的分成三个群体,那就优秀生会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而中等生会稍慢一些,但基本上能按时完成;可我们班的后进生就没那么幸运了,就拿我们班的郑翔宇来说,他总是完不成我的任务,我几经调查,才发现他的生活方式太过单一,每一天都是家里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父母也很少去关注他的生活,所以他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是缺失的,我找到了他的父母,建议他们多给孩子一些生活的空间,多陪他去外面走走看看,不要只将目光盯着课本,他的父母听完后果然改变了他单一的生活轨道,时间一长,他的视野开阔了,了解的知识也多了起来,在课堂上的发言也积极了很多。后来的家庭作业,他不仅能跟得上,而且完成的也非常好。我想,他的知识并不完全来自于课堂,而更多的是他在生活中主动去发现获得的。
四、在总结中收获,砥砺前行
回首自己做的这些工作,我在陶行知老先生“生活即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得到了成长,我们班的孩子也在我的改变下学习到了很多生活技能与本领,他们从被动学习到现在的自主学习,主动成长,这就是巨大的进步。这也正好证明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他说:“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他所说的实际,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实际,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处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我们只有转变现有固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站在生活的角度去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改变,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的学会学习与生活,达到“生命自觉,主动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