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2015-06-08 08:49:4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资料 |
一、教学内容分析:
《点亮小灯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二课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充分感知了电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基础上,真实触摸和运用电的一次尝试活动,是为下一步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奠定的基础工程。教材在设计上安排了两大主要活动:一则是“让小灯泡亮起来”,在这个活动中内设了“连接小灯泡、观察小灯泡、观察电池、猜测电流路线”4个小活动,期间引发出电流、电路等科学概念。二则是讨论电路的多种接法来认识短路、断路等现象,从而深刻理解电路的概念和外延。
二、教学对象分析
从三年级学习科学到现在,学生对于电的知识的学习还是为零的状态。虽然家长在家时常对孩子说我们不能乱碰电器或插座,但孩子真正对于为什么不能碰这一概念还是了解地比较少。
从知识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小电珠和电池以及导线都不熟悉,对于小电珠的各部分的结构更是迷糊,在平时的动手活动中,很容易将小电珠点亮,但是方法一般是单一的,只知道能够使小电珠亮,但不懂的简单电路的组成。
从年龄的特点看,四年级的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这课的内容他们非常喜欢探究。
三、教学期待效果:
通过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任务是什么。一是利用提供的这些材料,自己动手操作,让你们组的小灯泡亮起来。并且把你们的连接方法用实物图画下来。完成之后,让学生找出更多的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并且也以实物图的方法画下来。二是学生观察老师提供的电池、导线、小灯泡,让学生观察它们是什么样的(重点是观察小灯泡的内部构造);三再观察比较这些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从而探究出电流是怎样在电路中流动的。通过揭示断路和短路的概念和生活用电小调查,培养学生安全用电,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连接简单电路,使学生自主探究出电流是怎样在电路中流动的。
2、观察、描述、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体会有目的、细致观察的乐趣。
3、明白短路和断路的概念,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4、通过对电的了解,培养节约用电、节约能源的好习惯,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敢质疑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让小灯泡亮起来,自主探究出电流是怎样在电路中流动的。
六、教学准备:
幻灯片、实验记录卡、导线、电池、小灯泡
七、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请学生来猜谜语:屋里有根藤,藤上结个瓜,一到太阳落,瓜里开红花。猜一个日常用品——
引出电灯。
灯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物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灯泡是如何亮起来的呢?今天就请大家当个小小设计师,研究研究怎样——点亮小灯泡(板书)
(设计意图:充满激情、图文并茂的介绍,激发学生想要认识小灯泡,研究小灯泡,从而揭示出本课的课题,教师用最接近学生生活的谜语入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课题上来。)
(二)小组合作动手点亮小灯泡。
1、出示点亮小灯泡需要的“三宝”——灯泡、导线、电池。
2、小组合作,大胆尝试出点亮小灯泡的多种方法(成功与失败的),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在小组内实验并做记录,教师巡视。
4、教师选取点亮和没点亮的典型连接方法展示到黑板前。
(设计意图:学生组内合作,有画图的,有设计的,体现出合作意识,大胆尝试各种连接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根据实验结果大胆质疑。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质疑猜测:为什么有的连接方法能点亮,有的不能点亮,从而引起学生对电流是如何流动起来的好奇心。
2、师生共同验证猜测结果。
(1)认识了解实验材料——电池、导线、小灯泡。
(2)通过揭示小灯泡的解剖图,使学生明白电流是怎样在小灯泡中流动的。
(3)小组对照点亮的小灯泡的连接图讨论“三宝”是怎样组成一个完整电路,让电在其中流动的。
3、通过探究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展示图,明白短路和断路现象。
4、回顾与总结,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猜测,引导学生寻找到验证的依据,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节电、节能意识。
1.让学生课后尝试着同时点亮两个小灯泡,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下节课师生共同探究。
2、下发家庭用电量调查表,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节电建议。
(设计意图:理论与实际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大胆实验,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对家庭用电量的调查,提高学生的节电、节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