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轶事三则:寺.蟹.亭的传说(第419篇20250828)

标签:
文化 |
奉化溪口雪窦山流传着诸多生动的民间故事,今依当地传说整理三则,以飨读者。
一、三僧定址:雪窦山寺脉始成
“商量岗”坐落于雪窦寺西北约5公里处,驻足岗上,层叠山峦如浪涌向天际,山腰村落炊烟与山间的白云交织,难分彼此。相传古时,智能和尚携徒弟静空、日空在此商议建寺之事。彼时雪窦山尚无寺院,三人见此地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智能率先提议:“吾辈游历多地,皆不及此处,在此建寺,实为最佳”。两徒弟虽各有心思,却没明言反对,智能便视作共识,率两人下山,于千丈岩平地搭茅棚动工,建成后取名“瀑布院”。
静空见师父占得宝地,心怀不满,暗自于千丈岩上首建“奉慈禅寺”,(俗称上雪寺),欲断师父寺院风水。智能震怒,举禅杖(也叫锡杖)后捅,凿出“九溪十八湾”(后人称十八夸),并严令上雪寺之人不得过雪窦寺。不料锡杖脱手飞至西北,智能命日空寻回,日空寻锡杖至后山坳,心生离意,遂在此处建寺,取名“杖锡寺”,雪窦山三座寺院的脉络就此形成。
二、罗隐戏言:灵蟹化石护山林
雪窦山隐潭两侧,山峰巍峨如擎天之柱,一条瀑布裹挟三个龙潭从高处奔涌而下,声震山谷。潭边崖石嶙峋,曾有一处不高的石洞。相传一日,罗隐与木匠师傅途径三隐潭,突遇大雷雨,雨势不止,两人只得入洞避雨。罗隐又冷又饿,脱口说道:“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山洞倒下来”!木匠师傅欲阻己晚,山洞“轰隆”倒塌,他急举鲁尺一顶,方才脱险。此后,木匠常用的直尺便成了直角尺。
而罗隐却踪迹难寻,唯有雪窦山新增一种可以治病的燥地蟹,人称“石蟹”。当地百姓传言,这石蟹就是罗隐所化,此后就一直守护着雪窦山的河流和山林。
三、唐寅炭书:入山亭名传千古
从入山亭往雪窦寺的路途,虽为坦途却陡峭异常,5华里路程藏着200多米海拔差,行人每一步都似向上“攀登”,途中建有三座凉亭,山下一亭徒步、坐轿者的必经之地。相传明朝时,唐寅(唐伯虎)携随从游历雪窦山,入亭小憩时,见此亭无名,便问随从缘由。随从趁机讨好:“定是缺名家题字,先生何不挥毫,留墨宝流芳百世”?
可唐寅此次没带笔墨,命随从寻找。随从环视四周,只见密林青藤,野鸟盘旋,杳无人烟,正焦急时,见有人挑着木炭下山,便上前讨得一段。唐寅无奈之下,以炭为笔,在亭内粉白墙上写下“入山亭”三字,随后把剩下的木炭归还卖炭人。卖炭人得知题字者是唐寅,一路赶往溪口宣传。
溪口一位文人听闻后,连忙赶往入山亭,见墙上三字果然苍劲,一面让人依字制匾,刻于亭上,一面赶赴雪窦寺想见唐寅,却得那知唐寅早已离去。如今,唐寅以炭书写的”入山亭”匾额,仍悬挂在凉亭之中,成为雪窦山的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