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少时做年糕(第392篇20241221)

标签:
美食历史 |
年糕乃中国传统年节特色产物,承载着年年高升的美好祝愿。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做年糕逐渐采用机器替代人工,方便了许多,然而小时候做年糕热闹场景,令人终身难以忘怀。
据传,最早的年糕源自苏州。据说吴王阖闾曾命伍子胥(公元前559年一公元前484年)建造城池。伍子胥见吴王之子夫差整日沉溺于酒色,偏听小人的谗言,断言夫差继位后,国家终将被越国所灭。城池建成后,伍子胥对其心腹言道:如我遭杀身之祸,吴国军民陷入困境,百姓饥苦无依时,在城下掘数尺,便能救济饥民。后来,越国果然灭了吴国,城中军民粮食断绝,饥民尸横遍野。其部下忆起伍子胥之言,引领军民在城墙下果挖出众多由米粉压成,能够充饥的“城砖”。吴国依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自此,每逢新春佳节,吴国百姓皆会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以缅怀伍子胥。经历2000多年的演进,制作年糕的方法在全国众多地方得以传承。
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我年少时做年糕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做年糕首先得把米浸好,将年糕米浸泡在缸或木桶中,浸泡时间7至30天不等,多浸泡些时日,米变软了,搡粉时就能省力。此后把石臼抬到当年做年糕户人家门口,我老家只11户人家,共有3口石臼(我们地方叫捣臼),每口约有五、六百斤重,虽然抬的距离不到200米,但有时要走约30米的石阶路,通常需要6个人才能抬得动。清洗完捣臼和捣子头,用两条沿裙围在两边。沿裙是冷天时男人围在身上的裙子,样式类似妇女的围身布裙,但据说做一条沿裙要用1丈布,差不多能抵约5条沿身布裙。那时我们村还有8条沿裙。捣臼围好沿裙后,再由两个人各拿一个捣子头,面对面搡年糕粉。
搡好年糕粉后,在几户约好的人家门口做年糕,这一天是农村最热闹的。做年糕的人家首先要拿来原先劈好的柴爿,洗净门板等,一般需要10多个人,要是人手不够,会预先邀请亲戚或者附近人的人来邦忙。做年糕实际上主要师傅有两个人,一个是负责饭蒸的,另一个是拨碓并分年糕团的。先有负责饭蒸的把饭蒸放在锅上,放入用盐拌好的约十二三斤的年糕粉,放在装有水的沸水锅上,等到蒸在饭蒸上的年糕粉全部上汽,表明年糕粉熟了,然后饭蒸师傅把这热气腾腾的年糕粉倒在石臼上,拿掉连同年糕粉一起倒下的竹衣盖和蒸布,接着交给拨碓师傅。
刚从饭蒸出来的年糕粉非常烫且特别黏,所以要在旁边放置一盆水,拨碓人把手在水里浸泡一下,再捋在年糕粉上。第一个拿捣子头人不是搡而是研,把臼中的年糕粉用捣子头往石臼研到连接起来后,第二个人上来就可以搡了,搡年糕的人与拨碓的人相互配合,搡一下,拨碓人把年糕稍微移动一下,有时翻个身,这全凭搡年糕人力气,一般搡3下就能见底,力气大的,2下也能见底,要是搡3下以上还没见底,就说明这个人没有力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搡年糕。搡年糕的场面很热闹,搡年糕人“嗨哟”声和旁人赞扬“某某搡重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那时我们五六个十七八岁小后生也去搡几下,当拔碓和旁人称赞“某某有劲,力气大啦,可抬老佣(妻子)了”,听了心里特别高兴。要是碰到4下、5下年糕没搡到底,旁人就会说:“某某没用,像阿龙搡年糕”,自已听了,总会红着脸走开。现在回忆“阿龙搡年糕”,除了改名之外,其他的和“黄胖搡年糕”的语句相同,可能黄胖是病人,过年说这个不吉利,所以就用阿龙的名字代替了吧!
搡好年糕又腻又韧,白白胖胖的。拨碓人把石臼中年糕双手推几下,然后提着年糕放在洗好的门板上,拨碓人将年糕团均匀地逐个分给周围围着的人,随后把年糕团搓成圆圆的长条,交给印年糕人,印制成年糕。年糕板多数是上一代传下来的,上过油漆,两边是横直线条,中间雕刻有图案,图案多数是梅、兰、竹、菊,也有雕刻“老爷”的。印好年糕,横竖各四条,将其码放好,一般一码20条左右,1斤米能做6条左右的年糕。搡好第一饭蒸的年糕后,第二、第三饭蒸的.....也陆续来了。
年糕做到后期,通常主人家会劝大家吃年糕。帮忙的人一般都会在大户人家吃,比如做百斤左右年糕的人家。做二三十斤米的小户人家,一般大家不会去吃。吃活有吃年糕团的,也有把白菜咸齑裹在年糕团里吃的,还有吃刚饭蒸倒下来的,称为雪花团。后期还要做元宝,元宝有大有小,有的一饭蒸做4只,一般一饭蒸做6至10只为多。还要做几只小元宝,过年时挂在秤钩上。聪明的人还会做猪头、小白兔、花圈等,我们不会做的,只能做几只老鸭玩玩。
做年糕也有不同的种类。除白米年糕外,还有高梁年糕、艾青年糕、原来还有厥菜年糕。距离我们村10里的同坑村,过年时多数用麻磁代替年糕。另外有一种用糯米饭搡好做成圆形的叫麻团,也有的地方叫“块”,主要是办喜事等场合用,扎麻团的人是有水平的,一般1斤能做5个。有一次,我碰到一位姓康的村干部,在帮村民扎麻团,他自夸扎的麻团,2两一个,一点都不会差错。我不相信,随意拿来5个,一称恰好1斤,周围观看的人都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