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照明的进步(第375篇20240222)

(2024-02-24 12:09:57)
标签:

历史

情感

照明是利用各种光源照亮工作和生活场所或个别物体的措施。利用太阳和天空光的称"天然采光";利用人工光源的称"人工照明"。照明的首要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可见度和舒适愉快的环境。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村里每家用的照明多数利用竹。一种用毛竹篾白劈成丝或扁形叫亮篾爿,另一种约2米左右长毛竹稍,用斧头拷细叫火烛,两者匀在溪水里浸月余,取出晒干,作点燃照明用。亮篾爿多数在家里作照明用。当时,许多户在搁栅上钉了一块有缺扣的板,把扁的亮篾爿扣在板上。当时每户房屋密封程度差,外面刮风,篾爿亮容易吹灭。有时点不着,干脆早早睡觉。

火烛亮主要出外用。到东岙、里村、兰田等地开会或看戏,回家碰着天黑都用火烛亮。一根火烛亮最多能够照9个人(即前照1,后照7)。有时往往到半路火烛烧光了,只能找住户中扫帚充数。

 还有一种自制松明灯。我大伯有一盞,就是用二根木头成L”字形,50公分高,上面用铅丝制成鸟巢形。把锯成20公分左右油松木劈碎放进鸟巢形铅丝上烧,以松木的数目掌控亮度。这种亮具方便移动,是当时比较高级的。用竹木照明,很不安全,我村一户,用竹照明用具爬竹梯上楼去睡觉,因楼不高,点着了草屋,三间屋都化为灰尘。亏他们位置在最高处,没有殃及其他户。

青油灯,用青油或菜油,碗碟内,用灯蕊草去壳或棉纱作灯蕊,浸油点燃照明。我小时候,晚上母亲用一二根灯蕊做鞋和缝衣服,有时我在桌子上做作业,母亲再加灯蕊一至二根。油灯发明较早,清《儒林外史》中,描写一位平时节约而将要断气的财主,等看到桌上只燃一根灯蕊了才闭眼死去。明《封神榜》中有一位燃灯道人,他是破“十绝阵”的总司令,说明人们很早就对用油照明的重视了。

煤油灯,美孚灯,气油灯。它们都用火油,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每户月安计划买。每斤(实际重0.750.30元左右,凭购货卡121斤,342斤,5个人以上3斤。当时每家都有大小不一用铅皮制作的火油壶,把手上用一根约50公分长绳吊在扁担上,从溪口、桓村买来。美孚灯约1.5元一盞,是生产队社员开会时用的灯,少数较富裕户家里也有。气油灯亮度能抵一只60支光电灯泡。是农村集会,开社员大会、演戏时用,它很费油,一斤火油只能燃1个钟头左右,不但要配其它另件,还要有专人管理

东岙公社1958年就计划在头隐潭发电,供东岙及周围。但用的水管是箍桶师傅用木头箍的,水管经常爆裂,从对岩返回的水造成机房毁、发电人伤,谁也不敢去发电了,群众纷纷传说是水要作法造成。1965年水管改铁管,有30瓩,不久,二隐潭也发电,有40瓩。因造电站负责人是东岙南边人,南边一线亮电灯了。北边一线社员跑到公社讨说法,说公社有偏向,如没有电线就是用兰藤也把它接接到大队,使公社领导左右为难。

南边虽有电灯,70瓩电,僧多粥少,加上没有变圧器,6公里路,有时农户晚上电灯泡上只看到二根红线,有的干脆再点灯。1968年,上级终于分配给南边一台变圧器,北边群众不知怎么得到消息,守候在那里。等变压器运到东岙车站,社员忙着热情下货后,被北边10多位体力强壮社员翻山越岭的抬去了,车上的人还赞掦:山区人民真懂礼貌。等上级来人安装变压器时,怎么也找不到变压器,一查,被北边的群众抬去了,反映到公社,公社多次调解,也没有解决问题,最后只要求上级尽快再解决一台变压器。

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溪口区范围内还有许多的户没有点电灯1978年,那时每度电价农村0.15元,溪口镇上0.165元。我们住溪口镇干部18户,其中有7户家里沒有电灯。1975年,我儿子在窑岩母亲家里,那时,每位包队干部每月发两节电池,我把节约的电池接上电线、电珠、开关,安装在床上,用起来也方便。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对用电逐步放开,家家户户都逐步装上电表,用电放开。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对城市装饰更加智能化,许多城市以万家灯光照明来衬托城市标志,溪口镇用剡江两岸灯光来美化溪口风光。我去年下半年,参观了一家饭店,老板对我说,一处婚宴厅,光照明就化了2000多万。许多家庭照明不惜化成本,而是越来越讲究艺术,追求美观。我家客厅已用10多年,照明的一盞大灯光电灯泡就有70多个,与原来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正是:家庭灯饰映温馨,   光影摇曳添浪漫。

      美观造成艺术感,   点亮生活好时光。


                  照明的进步(第375篇20240222)
                         
节前夕溪口镇委书记刘春萍(前排左七慰问部份退休干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