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最适合孩子阅读的《昆虫记》版本

(2014-03-22 08:12:16)
标签:

昆虫记

杂谈

分类: 读书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惟妙惟肖地描绘昆虫世界的大书,中译本颇多,但哪一种版本最适合给孩子阅读,却很难选择。在止庵先生看来,法布尔法文本的全译本卷帙浩繁,少年读者未必读得进去,反而斯托尔夫人改编的版本,经过精心剪裁,选取的都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保留原作中容易让孩子领略的故事。
此书原名《法布尔的昆虫记》(Fabre's Book of Insects ),系鲁道夫·斯托尔夫人(Mrs. Rodolph Stawell)根据亚历山大·泰伊克塞伊拉·德马托斯(Alexander Teixeira de Mattos)的英译本编写,1921年在纽约出版。插图十二帧,出自爱德华·朱利叶斯·德特莫德(Edward Julius Detmold)之手,德马托斯生于1865年,死于1921年;德特莫德生于1883年,死于1957年;斯托尔夫人生平不详,可能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人物。

法布尔《昆虫记》中文全译本计二百余万字,此书以篇幅论不过二十分之一;在已有全译本的今日,还要推出此种节本,即便插图精美,译笔流畅,未必就是充足的理由。初次看见这个本子,我也不免有所疑问。缩减原作之举,往往受到非议,但是天下事不可一概而论。文学作品譬如小说,这等事当然干不得;至于《昆虫记》却未必如此,全本节本似乎可以并行不悖。这书我是读过全本的,这回看了这个节本,又把相应章节细细对照一遍,自信斯言不妄。

话头要从全译本谈起。关于《昆虫记》,一向议论很多;对比一己印象,则好处俱已说着,然而有个特点似乎未被留意。前面提到“科学小品”,周作人解释为 “内容说科学而有文章之美者”(《苦茶随笔·科学小品》),而无关乎篇幅长短;具体落实到《昆虫记》,“内容说科学”尚需稍加说明,即该书并不以全面系统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目的,而只涉及作者一己曾经观察且有所发现的若干题目。

《昆虫记》写在“哈麻司”(L'Harmas),亦即本书第一章提到的那个 “我四十年来拼命奋斗所得的乐园”,1878年出版第一卷,以后大约每三年印行一卷,1907年最后一卷面世。通读一过即可得知,作者是陆续观察、陆续发现和陆续写作的,所记录的是在昆虫世界的漫游历程。梅特林克称其为“昆虫界的荷马”,或许正是这个意思。

指出这一点来,也就可以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与其说是介绍知识,不如说是描述体验。所以《昆虫记》既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又不同于普通百科全书。法布尔写这书,在我看来多半还是自得其乐。

说来也是理应如此,古往今来不朽之作,哪一部不是类似情形。然而一本书问世后总是要有人看的,虽然此处无关动机,只说结果。以《昆虫记》全译本而论,我想读者应该是与作者爱好乐趣相当的人——“爱好”指同样关注昆虫,“乐趣”指愿意照样体验法布尔当初所有体验。后一方面尤其不易,卷帙浩繁倒在其次,作者讲到自己的观察经过与观察对象,往往到流连忘返地步,咱们也得有他这个兴头儿才行。所以读这部大书(全译本)需要有所准备,无论知识方面,还是阅读方面。这不是用来扫盲的书。作者曾自许“为了而且特别为了少年而著述”,读过全译本后,我对此稍感怀疑,觉得少年读者——确切地说是小学生——一下子未必读得进去,也未必读得下来。

这么讲话,当然不是贬抑那本书,抑或轻视这些人,只是强调彼此之间尚且有点距离罢了。法布尔漫游于千奇百怪的昆虫世界之中,这世界对于今天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来说,恐怕已是不可企及的所在。周作人有云:“儿时的经验里,因为虫豸的常见与好玩,相识最多也最长久,到后来仍旧有些情分。”(《夜读抄· 〈百廿虫吟〉》)我们小时候与昆虫多少还是有缘的,这正是阅读《昆虫记》之必要准备;不过早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除了苍蝇、蚊子、蟑螂和蚂蚁之外,要想见着别种有趣的昆虫,实在很难。《昆虫记》本来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现在认识《昆虫记》却另外需要帮助,难免令人悲哀,可是因此像这样的节本也就派上用场了。

全译本是大人买给自己的书,而这是大人买给孩子的书。

斯托尔夫人所编这个本子,对于希望了解昆虫世界的少年读者来说,的确是很好的入门书。她并非简单地这里那里抽取几章,杂凑成书,遴选的均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此外又下过一番剪裁归并的功夫。譬如第一章“我的工作和作场”,取自全本卷十第十九章、第二十一章和卷二第一章,原来分散各处的内容,被放到一起述说;第二章“蜣螂”,取自全本卷五前言至第五章,原来近四万字,只剩下五千来字。难得的是动了一番手脚之后,依然葆有几分原作的趣味,而且是孩子很容易领略的趣味。当然不可能取代全本《昆虫记》,但是小读者们如果由此得以建立对本来是人类伙伴之一的昆虫的兴趣,有朝一日愿意进而把那部大书读完,那么这个版本之问世也就是颇有意义的了。

读书是一生一世的事业,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书,适合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夏行秋令,抑或相反,纵然一己乐意,总归收益有损。这是我自己的一点经验之谈——说是读书经验,实在却是读不上书的经验,譬如眼下这本小书,我就遗憾当年没有机会读到。

现在提供给中小学生的读物很多,我觉得应以尽量满足他们两方面的需求最为重要,亦即分别朝向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的书。单以前者而论,记得我在那个年龄,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一概都想知道,只是如前所述,苦于无书可读,日子过得实在乏味暗淡极了。我想此种求知欲望,现在的孩子们一定也有,说来着实很羡慕他们的际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