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许昕

许昕出生于1990年1月8日,按说是个地地道道的“九零后”。1990年农历乃庚午年,“马年”。可许昕却不属“马”,因为1990年1月8日那天腊月十二,仍然是己巳年,所以许昕只能属“蛇”。
——许昕外号“大蟒”,大概与他的属相有关。
国乒现役球员中,属相与年份有“冲突”不止许昕一个,譬如樊振东,生于1997年(1997是丁丑年)1月22日,农历腊月十四,丙子年尚未过完,所以小胖属“鼠”不属“牛”。再如方博,生于1992年1月9日(腊月初五),同样的原因,他属“羊”而不属“猴”。问题在于,无论小胖属“鼠”还是属“牛”,方博属“羊”还是属“猴”,都无关紧要,横竖是“九零后”。但是搁在许昕这儿就有了“争议”:论阳历他是“九零后”,若论阴历却是“八零后”,正好踏在八、九临界线上。如此一来,如同跨界的蝙蝠,算飞禽肯定不合适,若算走兽似乎也不太对劲儿,归类上好像有些尴尬。
许昕相貌略显沧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稍大,好像成长的道路上颇吃了些苦头,故有个别人怀疑他是否改过年龄?其实,他的出生日就是1990年1月8日。他又不是担任处级、厅级、部级中高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未雨绸缪,提前悄悄托人把档案改了,将来好多为人民服务几年。他不过是个运动员,打好了,就多打几年;若打不好了,大不了退役,犯不着蝇营狗苟那么玩儿,没必要。
正是:清者自清,无愧于心。
二
许昕是左撇子,直板两面反胶。因身高臂长,步伐灵活,所以照顾面宽。有灵性,打球肯动脑子。站在场上给人的感觉有些松垮,其实内里绷得很紧,这一点有点像瓦尔德内尔,看似漫不经心,一旦打起来会让对手(尤其是外国选手)很难受。
在技术方面,许昕综合了马琳和王皓的优点,即既有马琳的良好手感,又具备王皓的连续进攻能力。除了拥有当代直拍选手必须掌握的“直拍横打”的看家本领,他的中远台相持能力很强(可以与横拍选手相媲美,这一点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位直拍前辈),所以,他解决战斗的方式不单纯依赖“前三板”搏杀,而是经常在对拉中利用其正手刁钻的落点去克敌制胜。许昕的手上功夫亦堪称一流,台内摆短搓球看似较高但让对手难以进攻,拉球速度不快但让接球者难以借力。许昕常采用正手发下旋短球,发完球后并不一味抢攻,抢攻时机把握得好;接发台内短球常采用搓短技术,接出台球主动起板。一旦陷入相持,也不与对手拼蛮力,重在控制线路与掌握节奏。可以说他的打法简洁,却不简单,经济实用。
但每每总有一些人(包括媒体),喜欢拿他与马琳、王皓作比较。说他小球处理不如马琳细腻,缺少马琳的那一记爆冲杀手锏,更没有马琳如同计算机般的缜密“算计”。说他“直拍横打”的功底不及王皓厚朴扎实,尤其“直拍横打”的架势没有王皓干脆利落,规范的如同教科书一般赏心悦目。
老是这么说,这也让许昕有些尴尬。
这世上从来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凡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可能被复制,即使是昔日体操场上的双胞胎李大双、李小双,DNA(遗传基因)几乎完全一样,但动作特点也不尽相同。还有跳水池三米板双人黄金拍档郭晶晶、吴敏霞,尽管同步性世界第一,演绎时却各具风采。还有乒坛前辈林慧卿、郑敏之,同样是削球打法,一个超级稳健,严防死守可谓固若金汤;另一个则球路刁钻,突击起板令人防不猝防。
总而言之,马琳就是马琳,王皓就是王皓,许昕就是许昕,他们只能塑造并诠释自己。倘若以上几条许昕真的能有马琳、王皓的绝活,最好再加上刘国梁的发球,王励勤的力度,张继科的暴拧,马龙的快撕……集乒坛所有顶尖选手的长处于一身,那就成了超级巨无霸了!但这只是美好的幻想,现实中的球员绝无可能,恐怕唯有人工智能产品“乒乓球阿尔法狗”(table tennis AlphaGo),它倒是有希望达标。
凡事皆一分为二,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许昕的小球处理、爆冲、“算计”等招数不及大师兄,但在场上也没有屡屡让人调侃的“十八摸”,打球甚是清爽。虽然,王皓的“直拍横打”至今难以项背,许昕大概永远上不了那个台阶,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如前后左右的跑动步伐就比王皓要灵活许多。再者,许昕的中远台相持能力已超越了二位师兄……
有人拿许昕的“短板”说事,究其初衷也没啥恶意,无非就事论事,希望他的技术更加完善而已,许昕倒不必太当回事儿。
三
2009年5月 ,19岁的许昕参加了横滨世乒赛。男单第三轮,许昕3比2领先被队友陈玘逆转;男双决赛,许昕、马龙不敌王皓、陈玘,获得亚军。平心而论,大蟒这份首秀答卷,成绩只是一般般。
同年的世界杯团体赛,许昕跟着大哥哥们“擦皮鞋”,从此加入国乒“世界冠军”行列。
2010年3月,直通莫斯科队内选拔赛,许昕脱颖而出,拿到了第一张门票,首次成为世乒赛中国男团五虎将成员。
2011年5月,鹿特丹世乒赛。男单八分之一决赛,许昕负于老将王励勤;男双,许昕继续与马龙搭档,问鼎伊朗杯;张继科力克卫冕冠军王皓,第一次捧得男单圣·勃莱德杯,“三驾马车”初见雏形。同年10月,“藏獒”再接再厉,顺势拿下世界杯;马龙创下51连胜记录,并斩获年至总决赛冠军。
2012年5月,多特蒙德世锦团体赛,许昕再次加盟五虎将。因为他不是领导心目中的奥运人选,所以男团半决赛、决赛,刘国梁没有派他上场。
——8月,伦敦奥运会。张继科、王皓上了单打,马龙配合张、王打了团体。其实,用近期状态神勇的科、龙(均24岁)打单打,给许昕(22岁)报团体也未尝不可,但方方面面综合考量,必须“舍弃”许昕,于是,王皓成了国乒迄今为止惟一一位三次都参加单打的球员(这实属罕见,恐怕20年内不会再出现)。一个月后的世界杯,张继科、王皓缺阵,刘国梁派了马龙、许昕。这何尝不是一种补偿呢(马龙没有上单打,许昕连个团体也没报上),至于谁能捧杯,看你俩自己的造化。结果,许昕中途折戟,马龙拿了冠军(小组赛好像也输了一场)。不过年终总决赛许昕夺魁,也算是“将功折过”。
2013年5月,巴黎世乒赛。男单半决赛,许昕不敌张继科,获得并列第三名。男双,许昕没上——为了配合蔡局“三次创业”的战略部署,一线主力一概不参加男双和混双。
2013年10月,许昕第二次出征世界杯,这回他如愿以偿(小组赛好像也输了一场),告别“裸奔”。虽说世界杯赛渐成鸡肋,但有了这条裤衩总比老是光着腚DZ乱晃悠强。
2014年5月,东京世锦团体赛,许昕首次在决赛中露面,三单,赢了,但没能对阵“最强的对手(波尔和奥恰)”,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2014年10月,仁川亚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许昕战胜小将樊振东,获得金牌。由于马龙、张继科缺席,自然含金量不够,许昕没法儿太高兴。
19月底的世界杯,科、龙二位大侠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巅峰对决,成为年度最吸人眼球的一场比赛。万里之遥的北京,坐在电视机前的许昕隐隐约约有些酸楚:莫非自己仍然还是“许三多”?
2015年5月苏州世乒赛,男单八分之一决赛,许昕负于方博;但最终收获了男双(与张继科)、混双(与韩国选手梁夏银)两座奖杯,喜忧参半。想必志存高远的许昕对自己不会太满意:连续四届世乒赛涛声依旧,都栽在“自己人”手里,八年了,这该死的魔咒为啥就打不破呢?!
同为国乒三剑客,张继科早已一飞冲天,成就了“大满贯”;马队长也在去年的苏州蟾宫折桂,龙归大海;唯独许昕步履蹒跚,至今怀里只有一座欲说还“羞”的世界杯……
当今乒坛,最危险的“敌人”早已不是外国选手,而是朝夕相处的队友。若不能在大赛中踏着同伴的“血迹”奋勇前进,永远成不了伟大的超一流选手!
四
2016年2月,直通吉隆坡,许昕八胜一负,名列第一。3月6日,中日男团决战,许昕出任二单(二单的任务最重,因为他先与对方的一单PK),第一个上场,直落三局干掉了水谷隼。中国队蝉联冠军,许昕被组委会评为“最有价值球员”(MVP)。
阅兵吉隆坡,许昕的“正步”走得中规中矩。诱人的里约门票,已经向他频频招手。
奥运会打团体,许昕没问题。
若想上单打,实话实说,玄。
一:里约单打只有两人,僧多粥少。如同单位里发展组织,每年就一、两个指标。所以,光靠自己表现好还不够,还须要队友,尤其是那两位主要竞争对手,起码有一个表现得不好,最好一塌糊涂很糟糕,如此思维并非心理阴暗,因为存在决定意识,只有别人摔跟斗了,趴下了,自己才有希望上。反之,大伙儿表现得都算很好,没人出状况,差别不大,位列“探花”的球员就希望渺茫。没办法,现实的丛林法则就是这么残酷。
二:基于国乒的现状,方方面面公私兼顾权衡考量,许昕还不是领导心目中最合适的(单打)人选。关于这方面的缘由说来话长,打算另文撰写。
许昕的“尴尬之旅”还在继续,2017年6月3日(世乒赛收官日)的杜塞尔多夫,能成为它的终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