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念在数学课堂的应用

2022-08-13 20:03:47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主要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义。这与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予以解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数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所谓抽象,即抽取本质特征,排除非本质特征。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思维开始摆脱现象的束缚,开始获得逻辑性,但是,他们的逻辑性正处在必须依赖于具体经验的阶段,并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将教学情境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切身感受、体会抽象知识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搭建起桥梁,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千米和吨”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对米和千克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为了突破让生具体感受1千米的实际长短的教学难点,我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对“米”熟练掌握的数学现实,先让生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然后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即一千位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每位小朋友两手之间的距离为1米),然后在教室里测量了一下教室的长度为9米,也就是想象一下约111间教室的长度就是1千米。随后,带学生前往操场(一圈250米),先向学生介绍100米的跑道有多长,然后让生想象十个100米连接起来就是1千米,最后,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走了4圈,这四圈加起来刚好是1千米。通过先让生根据已具备的“1米”的数学现实,结合想象一千位小朋友手拉手,111间教室的长,十个100米跑道总长这些场景,对1千米有一个初步感知,然后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走4圈,真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从而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进行修正、重建。再回想之前对1千米的想象,会更加贴合实际,对于1米,10米,100米,1千米等长度的目测能力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将抽象的“千米”这个数学知识与学生最喜爱的、感兴趣的跑道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千米”的学习由枯燥、抽象摇身一变,成为了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生活课堂,趣味与知识共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和理念,能有效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高效地投入到对数学新知的建构过程中,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