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笔记 第三章 美感论
(2013-03-26 16:11:48)
标签:
美学杂谈 |
美感(6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感离不开美,但美感的范围比美要更广阔、更丰富、更复杂。
美的不断变迁、不断创造,既有对象的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美感就是创造美的主观原因。
第一节 美感的产生
1.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
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
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决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
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美感诞生的前提: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3.美感诞生的历程: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4.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的:(美感产生的原理)
首先,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其次,审美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活动。审美的实践活动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美感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再次,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的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向前流去。
5.美感诞生的逻辑因素:(美感产生的条件)
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
首先,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其次,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
再次,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最后,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第二节 美感的生理基础
1.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感觉器官,离开了感觉器官,就没有美感。
2.西方学者对感觉器官的作用的分析: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达芬奇:“眼睛叫做心灵的窗户”。 大眼睛
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皮肤下有“内在感官”
鲍姆嘉登认为美就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康德称人的美感为“先天共通感”。
费尔巴哈特别强调人的感官和感觉的意义。
总之,从古到今,美学家们对美感问题的看法有不少分歧,但他们都肯定了感觉器官的作用。
3.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特征:
(1)美感是人的一种感觉。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基本特点。这就是:
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进行刺激。
美感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
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的需要,自由的选取来自感觉世界的信息。正因如此,感觉是美感的生理基础。
(2)形式因素在美感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起中介作用的形式因素:光、色、声等所构成的感觉世界。
对象由于不同的形式因素的组合和变化,刺激着我们的感觉,从而引发了我们千变万化的审美情感的产生。
4.美感与动物性的感觉有根本性的区别:
第一、
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使得感觉和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联系在一起。美感也就不只是停留在感官层面上的快感,而具有精神的意义。
第二、动物的快感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可见,人的审美感觉的能力,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和动物不同,而且在有积累性和连续性上,在通过种族的遗传不断得到发展上,也和动物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才使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
5.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5个基本原因:
第一,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
第二,人的感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
第三,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
第四,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的丰富的体验。
第五,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第三节 美感的心理功能(三个部分)(圣才汉语考试网)
一般心理学家都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理智、情感、意志三个部分。
美感则以情感为主,包容着理智与意志的心理功能。因此,情感是美感的核心。
美感的心理要素和心理功能包括:1感受和直觉、2知觉和表象、3想象和联想、4情感、5通感、6理解六个方面。
一、感觉和直觉
1.感觉——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感受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功能。它不涉及到事物间的关系和概念,而只专注于事物本身所形成的影响。它是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
2.直觉——
直觉和感觉一样,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直觉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形象,这种由直觉活动所创构的形象,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却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西方著名的直觉论者有:克罗齐、柏格森等。(直罗镇、笔直的松柏)
3.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
1)感觉的直接性。
举例:钟嵘《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2)感觉的突然性。
举例:苏东坡说他写诗“作诗火急追亡逋(bu),情景一失后难摹。”
3)感觉的专注性。
举例:《庄子.达生》中曾说“佝偻者承蜩”,“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4)感觉的透明性。
举例: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直觉并不神秘,是有规律的:
1)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却与平日的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相关。
2)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
3)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
因此,直觉作为美感的心理功能之一,它的活动受着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
二、知觉和表象
1.直觉和知觉的不同点:
1)直觉虽然已经经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但它所感受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则把这些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
2)直觉排斥概念,完全专注于对象的外观形象,知觉则开始有了概念的活动,把感性形象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来认识。因此,知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通俗的来说:直觉是纯感性的;知觉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知觉的果实就是表象。
表象——当感性形象从客观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内心的印象或意象,变成内心的形象的时候,便出现了表象。
2.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现从下列方面表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转化:
1)完形作用。这种完形作用是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
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
从完形心理学来讨论美学的是鲁道夫阿恩海姆。
2)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选择客观世界。
3)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意向的。这一意向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的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情。
3.知觉和表象的作用、特征:
在审美活动中,知觉和表象把对象从客观转到了主观,并且使得人们能动地把自己的情感赋予了客观世界,使得客观世界变成了人化的世界。
通过知觉活动和表象的创构,人们让无情无义的物质世界与人的情感的心灵世界相沟通,把人的情感投射到客观世界中,使得客观的世界充满了人化的生命情调。
举例:中国古代的“心物感应”说,主要是通过知觉和表象来达到心物间的交流。
4.知觉和表象的意义:
知觉和表象是从现实生活通向审美世界的桥梁。它们把冷冰冰的现实世界转化成了充满情感的人的世界。把客观世界从有限的物质形式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自由创造。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通过知觉和表象的桥梁,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物质走向精神。然后又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沟通,创构出感性和理性相统一,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自由的感性形象。
三、想象和联想
1.想象——就是把大脑中的记忆表象进行重新组装后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
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是受情感的影响。
幻想是想象的特殊形式。
2.联想——以记忆为基础,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3.接近联想:
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
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
4.相似联想: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使人们习惯上把他们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艺术创造中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即我国传统的比、兴手法,都属于相似联想。
5.对比联想:
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陶渊明的“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属于对比联想。
四、情感
想象主要是在情感的推动下,依照情感的逻辑进行的。它主要受着情感的影响。想象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到对象之中。
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而通过想象力来获得改变或夸大。
3)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
五、通感
1.通感——
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它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用一句话来概括,通感就是有意识的感官之间的挪用。)
“通感”是美感的一种辅助心理功能,但不是主要的心理功能。
2.通感形成原因:
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的。
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
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里的“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它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
六、理解
1.理解和美感:
(1)美感中不仅需要感觉、情感、想象,还需要理解;
(2)美感中的理解,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
举例:钱钟书曾这样说诗中的理性内容:“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
2.理解在美感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
2)还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中的深层文化意蕴。
3.美感与其他心理功能的关系。(教材无)
第四节 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圣才汉语考试网)
1.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英国经验派把人的鉴赏力称为“趣味”。(“趣味”的高低,说明了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 记:味精(经)验
康德沿袭了英国经验派的讲法,把人的鉴赏判断称为趣味判断。
2.审美欣赏与日常品味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无论中国和外国,过去都经常有人用品味来比譬审美欣赏活动,在中国古代,“品”就是欣赏的意思,因此,品味与审美欣赏活动,确实有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建立在感觉器官之上的,离开了感觉器官,既不能品味,也不能欣赏了。
其次,味之酸甜苦辣,各人自知,有口难言,品味和审美欣赏都是如此。
区别:
1)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
审美欣赏不仅是一种官能上的反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情绪反应。
2)味是物理上的事实,虽然有时也难以表达,但通过长期的实践,或者通过物理化学的分析,总可以总结出一套经验来。
审美欣赏却不同,审美欣赏离不开知识和经验。但却不等同于知识和经验。
3)审美欣赏和品味,都有主观的差异性。品味上的差异都是物质性的,以感官的刺激为前提。但审美欣赏的差异却是精神性的,它是各人本质力量的显现。
3.审美欣赏的特点:
第一,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
第二,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
第三,它是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主观的差异性极大。
4.美感欣赏活动表层的心理特征
1)形象的直觉性;
2)注意的集中性;
3)感受的完整性;
4)想象的主动性。
5.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想象的主动性)
文学作品是通过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让人浮想联翩来得到美的享受的。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审美欣赏需要想象,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读者需要在作家想象创造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平平常常的自然物体,一旦加上了主观的想象,它们便忽然获得了灵性,放出了光辉,从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变成了有情有意的美的形象。
例如:天狗望月、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迎客松等。
第五节 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5统一)
美感的深层心理的五个基本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3)具体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一、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二、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个性——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个别性不是个性。)
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除了个别性之外,至少还应当具备两点:
第一,身上具有独立自主性。
第二,表现形式的自由性。
三、具体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首先,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内心所引发的丰富想象来实现的,从而创造出了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
其次,为了强化某种感情,加强抒情性,有时需要某种程度的抽象化。
最后,在形式美的表现中,抽象化使得对象获得了无穷的表现力
尽管对象的抽象性在审美欣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审美欣赏的本质特征则是其具象性。抽象性只有在与具象性相统一时,或者能够成为具象性的助手时,它才能成为审美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
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却又常常以不自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认为美感欣赏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我们内心结构中的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统一。
五、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前一篇:打油诗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