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比例偏见小学成绩行为心理学育儿二年级 |
分类: 随笔短文 |
看待小学成绩的比例偏见
当学而立
半年前,我的车由于疏于保养,出现了严重的损坏。
我费劲地把车弄到店里修,让师傅报价。“什么?这么贵?”这价钱超出我的预期。我心里想,这维修费抵上新车价钱的20%,如果考虑折旧,相当于现价的30%。没办法啊,现在人力成本高了,工时费贵。
我的另一辆车买了车损险,但这辆没买,也就是我要自付一切的维修费。没办法,如果不修,这车就没法用。
我习惯地稍作议价:“师傅,少五块钱行不?”师傅说:“不行,这价钱已经很实在。” 我:“哦,下午能拿车吗?”
师傅:“可以。”我把自行车放下就走了。
上面我举的例子,是想说明“比例偏见”。在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人们倾向于考虑比例(或倍率)的变化。这次修车,是我的真实经历,花了45元修一辆很普通的自行车。我第一反应觉得修车的价钱贵,是由于按占车的总价比例来计算。随后的议价五元,我只是象征性地说一下。减小五元,对降低比例有明显效果,可以使维修费下降11%,但五元钱本身做不了什么,不值得花时间去议。
商家通常熟练应用“比例偏见”,例如某“大商品”在别的地方卖90元,在本店定价100元,贵了10%,不易被察觉;买此“大商品”的人,可以用0.1元换购一件价值5元的小商品。5÷0.1=50倍,或者是0.1÷50=2%,在心理上,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价钱变化比例很大的小商品上,觉得这捆绑销售很划算;但实质上在别的店只要花95元的总价就可以获得这两件商品(在本店花了100.1元)。
上述都是铺垫,我想说的是家长往往对小学的考试成绩存在比例偏见。
由于小学的成绩往往接近满分,于是人们就用满分作为比较标准,看看被扣了多少分。老师在改卷时,通常也是按扣分来批改。考97分与考99分相比,本身也是就差两分,如果比较被扣的分数,分别是被扣3分和1分,这是3倍啊!于是家长就觉得97分与99分相差悬殊!如果到了初中,考90分与92分相比,同样是相差2分,人们就觉得相差不大,因为被扣的分数的比值是10÷8=1.25。
http://s10/mw690/003ttdmczy6SVhy2ytrd9&690
图: 网络 文:
当学而立
看待分数会出现“比例偏见”,看待排名也会。在小学,尤其是在低年级,大家的分数往往向满分靠拢,少1分,班内排名可能会降几位。很多家长看重排名,于是就引领孩子刷题。其实真的要这么费劲地追求最后的、靠近满分的那几分吗,要追求很靠近第一的排名吗?排第二的,与排第五的相比,前面分别有1人和4人,比例上差了多倍,但实际上,也仅仅是差了3个位置。
儿子当当读二年级,所在的学校不对分数排名,但我可以根据分数段的分布来估算,当当的班内排名大约在第5位左右。
也许有人想到体育成绩和高考成绩,相差一点,影响很大。例如我国第一飞人苏炳添的100米短跑创造了9.99秒的黄种人最好记录,离博尔特的9.58秒世界记录仅差0.41秒,但这是天堑。在高考分数的密集段,相差1分,在省内的排位会相差1000多人。
体育竞技成绩是运动员的终极目标,高考成绩是中小学学习的阶段目标;而小学成绩有本质的不同,它只是过渡,它不应该被家长和学生过分地追求。
我以此文响应博友“小棒宝”的《莫让"满分"绑架了孩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fafa80102vo3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