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心理健康尊重玩伴阅读 |
分类: 心理健康 |
怎样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当学而立(新浪博客)
(欢迎转载,请尊重原创,注明出处)
一、心理健康的6大指标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摘自百度百科。
1、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感到欣慰,保持自尊、自信,又不因自的缺点感到沮丧。
2、坦然面对现实,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3、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承认别人,限制自己;能接纳别人,包括别人的短处。在与人相处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喜爱多于憎恶。
4、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能保持情绪稳定与心理平衡,对外界的刺激反应适度,行为协调。
5、处事乐观,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6、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有经久一致的人生哲学。健康的成长有一种一致的定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有一种主要的愿望。
二、从哪些方面着手
我不一一针对上述6大指标来论述,以免同义反复。而是讨论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1.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本身要做到心理健康,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才能给孩子作榜样。众所周知,不展开了。(参见拙文《从小教育孩子尊重生命》)
2.学点心理学知识
看点心理学的书,例如《普通心理学》,以便感知孩子的心理状况;例如《人格心理学》,了解一些常见的人格障碍,但是不能随便给孩子扣帽子、贴不良标签。
3.尊重孩子,多沟通
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家长姿态,而是更象哥哥、姐姐一样,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尽量不要欺骗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肯向父母倾诉心事,让孩子觉得家是安全的港湾。我是要让儿子当当相信,从情感上爸爸妈妈是100%可靠的,当然能力是有限的。
举一个恶俗的例子,传说美国石油大亨老洛克菲勒,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老洛克菲勒没有接,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老洛克非勒说:“儿子,以后要记处,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老爸也是靠不住的。”很多人对这故事津津乐道,其实,这种欺骗孩子的方式,会让孩子把心灵的窗口关上,变得自闭,在坚强的外表下,内心是很脆弱的,以后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或许这对豪门是有用的,但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合适。
4.给孩子选好玩伴
道理谁都明白,就看把它摆在多优先的位置。它的重要性超出大数人的估计,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孟母三迁”的认识上。
我们常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决定孩子的成长。我想强调的是,这“社会”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孩子所处的朋友圈。一般人没有能力学孟母三迁,但还是可以给孩子选好玩伴。随着孩子的长大,TA陪同伴的时间多于陪父母的时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参照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注1),孩子在9-15岁时,其价值判断注重“寻求认可取向”,换言之就是寻求别人的认同。
哈里斯(Harris)的群体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是父母无力控制的。”认为幼儿是独立地习得家庭内和家庭外行为的,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主要不是家庭,而是儿童的游戏群体。幼儿父母学习了一些东西,但不一定是通过父母,而是通过父母同辈的群体。同伴群体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摘自陈帼眉的《幼儿教育心理学》)
哈里斯的视角独特,发人深省。但家庭教育并非不重要,我在此狡辩,给孩子选好玩伴也算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参见拙文《只有教不好的家长》)
我不能走极端,不要指望给孩子找完美的玩伴,孩子也要学会包容别人的缺点。不用太担心,“坏小孩”毕竟是很少的。哈里斯认为“与父母缺失相比,同伴缺失的危害可能更严重而持久。”“同伴缺失”会让孩子失去“以人为镜”认知自己的机会。
5.通过阅读来教育
读书不是为了认字,而是认字为了读书,书本身承担着教育的功能。随着孩子的成长,他受父母的直接影响逐渐减小,给孩子选好书,就变得更加重要。人的思想是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倾向于摘取信息来验证自己已经形成的一些观念;因此一开始没做好,就会给以后带来很大的麻烦。(参见拙文“毒奶粉与《世上只有妈妈好》”)。 以后想让孩子形成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看哪类的书?先在书架上准备好吧。
6.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注1:柯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模式,并把儿童的道德判断概括为三个水平,细分为六个阶段。它提示了道德观念从认知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在道德教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水平一 (9岁以下,前习俗道德水平)1. 服从与惩罚取向 2.
利己主义取向
水平二 (9至15岁,习俗道德水平) 3. 寻求认可取向 4. 遵守法规取向
水平三 (16岁以后,后习俗道德水平)5. 社会法制取向 6. 普遍伦理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