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1)
2023年2月16日,在茂名举办了“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活动”。活动推荐了100处建筑,其中北京市入选15处。
北京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1、梁思成设计墓园及纪念碑
2、国家植物园北园(含历史建筑)
3、恩济里住宅小区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驻京办事处
5、北京同仁医院(老楼)
6、北京中山公园
7、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8、北京电影制片厂近现代历史建筑
9、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
10、北京焦化厂历史建筑
11、北京鲁迅故居及鲁迅纪念馆
12、北潞春住宅小区
13、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办公楼
14、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15、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
1、梁思成设计墓园及纪念碑




北京市文保碑

海淀区文保碑


墓园入口
在墓园的前方不远处,砖砌甬路左右各立一座造型优美、挺拨凝重的清康熙年间的皇族墓碑。这本是梁家从没落的皇族墓地买来的废碑,准备磨掉旧碑文重刻新字,后也是因财力枯竭无力镌刻碑文而弃置于墓园内了。后植物园将石碑立起。


东侧石碑
林徽因墓
林徽因墓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妇孺皆知的著名才女—林徽因女士于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较为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因父亲工作调动的原因,林徽因全家自上海搬至北京,林徽因随之转学到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继续读书。

林徽因与梁思成年少相识,彼此钟情,一起留学,自然而然走向婚姻,携手共度余生。本以为婚后的生活会是美好的安宁的,但他们的一生似乎注定漂泊无依,即便有了孩子后,也没过几天安稳日子。总是在逃亡,总是在搬家,到后来,林徽因都没多少行李了,相比较于衣物,他们可能更看重书籍。林徽因让人不得不佩服,她外表看起来柔柔弱弱,内心却坚毅无比,无论面对多么糟糕的境遇,她都保持着淡定从容,可能这就是真正的名媛,真正的教养。

与梁思成结婚之后,林徽因开始专心的教书忙事业,文学方面她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建筑学方面,她应邀成为了八宝山公墓的主体建筑师,除此之外,林徽因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国徽的设计。引进国外建筑的先进思想与风格,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一同引领了国内现代化新型建筑的潮流,为中国建筑界贡献极多。1955年,由于为了保护文物建筑而奔波良多,导致身体每况愈下,同年4月份,51岁的林徽因在同仁医院病逝。


梁思成在她墓碑上镌刻的名字是:建筑师林徽因。
任弼时墓
任弼时墓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墓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被葬入八宝山的人。他的墓碑就是梁思成设计的,梁思成轻易不设计墓碑,但是他认为任弼时值得。
任弼时1904年出生在湖南,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虽然家里不是太富裕,但他很注重任弼时的教育,很早就让他进了学堂。长大后的任弼时确实很有出息,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并且做到了很高的职位。
1950年,任弼时同志因病逝世,下葬在八宝山东部坡顶上。后来,开国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张澜老人逝世,葬在其墓右,1955年6月18日纪念瞿秋白烈士牺牲20周年时,党又把秋白同志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其墓左,这就形成了第一墓区。根据有关规定,第一墓区前部是省委、地委级干部墓区,再向上是中央领导干部墓区。
中共早期领导人任弼时因病去世时,《革命公墓安葬暂行规则》还未执行。他的墓地占地300多平米,水泥方砖铺地,汉白玉墓碑。在这之后,八宝山再没有如此大面积的墓穴了。
庄严肃穆的任弼时墓
王国维纪念碑
王国维纪念碑位于清华大学第二教室楼西南角小山坡。纪念碑坐西朝东。从1925年2月,清华委任吴宓筹办研究院,聘王国维为导师,到
1927年6月,王国维自投于万寿山昆明湖。王国维在清华不过两年多的时间。1929年夏,该校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碑身为青石,碑座为汉白玉,据说象征其人“一清二白”。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碑文是陈寅恪教授所撰,碑式为梁思成所拟。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