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厂东门
原首钢厂东门坐落于长安街西沿线的最西边,它曾是进出首钢的主要通道,成为首钢特有的符号和地标。从1919年建厂到首钢实现华丽“转身”、转型发展,厂东门见证着首钢实业救国、强企报国的每一步足迹。

原首钢厂东门坐落于长安街西沿线的最西边
2015年5月,为实施长安街西延工程,首钢厂东门启动保护性拆除工程,并在原址向西500米处异地迁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首钢厂东门对社会开放,说明了首钢展示中国钢铁业发展和建设绿水青山的决心。

同样是朱红外墙、绿琉璃瓦,同样是12.85米高、56.28米长,新的厂东门坐北朝南,完全是按照1比1的比例进行复建。
红楼迎宾馆
红楼迎宾馆位于石景山东南坡,迎宾馆由白楼和红楼两部分组成。白楼始建于1940年初,是日本人为侵华日军建造的“女子寮”。1945年~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改为“高级职工俱乐部”。1949年解放后,曾作为首钢招待所使用。红楼于1955年建成,因用红砖砌筑而成,人们习惯称之为“红楼”,解放初期成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设地点。
如今白楼与红楼连为一体,环山而居,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坐西朝东,三层,砖混结构,水泥地面,玻璃窗。楼内有台阶式楼梯,南北甬道,每层14间。里面结构复杂,楼层参差相对。在建筑特色上,它抛弃了古代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房顶起脊的模式,采取了西洋近代建筑的盒子楼样式,既高大又平正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 彭真、万里等都曾下榻于此。

红楼迎宾馆


迎宾馆南立面

迎宾馆东立面
龙烟别墅
龙烟别墅位于石景山东侧山腰,是两排砖石结构的灰色坡顶平房。这片建筑最早建于1919年。“一战”期间,北洋政府的幕僚们集资,成立了“官督商办龙烟铁矿有限公司——石景山炼厂”,即今日首钢炼铁厂的前身。当时,石景山炼厂建厂事宜由美国贝林马肖公司筹办,聘请了美国工程师格林。炼厂高炉地址选在了石景山东麓,用于建设高炉基座的山石“废物利用”,为格林专门建设了龙烟别墅。时过境迁,如今这座别墅已是当年龙烟铁矿留下的唯一痕迹。一九九九年,辟为首钢厂史展览馆。

一九九九年辟为首钢厂史展览馆碑记
龙烟别墅是利用开山所得的石料建造,最初这座西式建筑被涂为黄色,日久天长渐渐地褪为白色,首钢人叫它“白屋”。2007年底,白屋被列为首批《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西侧一排平房东立面

东侧一排平房西立面

东侧一排平房东立面
朱德雕塑景观群
朱德雕塑景观群位于石景山东侧山腰的龙烟别墅(现龙烟专家楼)内。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繁忙,但他们都十分关注、关心首钢的生产建设。朱德副主席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深知钢铁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先后23次到石钢视察,这是首钢独有的光荣。
碉堡
石景山碉堡位于首钢石景山厂区,碉堡是1940年前后建,现存三座。一座在石景山北坡半山腰(距龙烟专家楼西50米路旁)。另一座位于功碑阁东侧50处的山坡上一座在石景山西南坡。第三座位于金阁寺山门西南30米左右的小坡上,碉堡圆柱体,灰白色,钢筋水泥结构,外高1.5米,顶部平,直径4.2米,壁厚0.3—0.5米,上有通风孔,下有射界宽阔的枪眼。
这些碉堡在军事上,可控制石景山北部和西南部。它隐蔽,山下难以望见;它坚固,即使被发现,一般炮火也打不到,不易被摧毁;它与山上星罗棋布的明碉暗堡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对日伪政权在石景山的盘踞统治,起到过军事支撑作用。1948年12月,解放石景山战斗中,驻守的国民党军队曾凭借该碉堡抵抗解放军的进攻。
碉堡一:位于从石景山东侧去功碑阁路口上行50米左右的路北侧。
碉堡二:位于功碑阁东侧50处的山坡上
功碑阁
功碑阁是首钢公司1991年在石景山原金阁寺塔故址所建。功碑阁外形如颐和园的佛香阁,塔高四层。宝塔是石景山标志性建筑。建塔目的是想将那些为首钢做过杰出贡献的人名和事迹刻在石碑上,供人们纪念学习,“功碑”之名就来源于此。建成之后却没有投入使用而一直闲置。登阁瞭望,首钢遗址一览无余。
为了还北京洁净的天空,为了北京百姓的健康福祉,首钢在老厂停产后,逐步建立起来的首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这片钢铁的丛林里有耸立的高炉、转炉、冷却塔、烟囱;有贯穿首钢厂区东西、南北的管道、钢架。
秀池
秀池原名秀湖,始建于1940年,当时用于存放炼铁循环用水,是首钢最早的大型水面景观。秀池改造后,上部为秀池水池,下部为地下车库。为了更好地传承首钢记忆,改造中充分挖掘首钢园区工业遗存,以“历史不可复制、文化需要复兴”的理念将“九龙头”修缮一新,使之重现龙头吐水风采。

从秀湖西望石景山上的功碑阁


从秀湖东望三号高炉


秀湖西岸的九龙头
从秀湖北望石景山电厂
群明湖
群明湖位于首钢北京园区北区,始建于1943年3月,是首钢高炉工业循环水池。目前这里成为了一处水质清澈的人工湖,更是一处优美景观。群明湖景区由牌楼、甬道、长廊、观景楼、石拱桥等景点、建筑构成,总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0万平方米,陆地面积3万平方米。
群明生辉牌楼

远眺高台滑雪赛道

长廊端口

八角亭
陶楼
陶楼位于首钢月季园东侧。建于1988年,陶楼是专门接待外宾的迎宾楼,用“陶楼”命名迎宾馆,是为了纪念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的陶朱公范蠡。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用陶朱公的简称“陶”为迎宾馆命名。
陶楼也作为首钢集团举办展览、召开会议的重要场所。陶楼为三层仿古建筑,面积约5100多平方米,一层有南北两个展厅,展示了首钢1919年建厂以来的光辉历程。二层、三层设有7个会议室。
月季园
月季园于1981年建成,占地
7万平方米,是北京最大的月季花园。园内种植有300多个品种、10余万株月季。每年5至11月间,花开连绵,游人接踵。月季园已成为名扬京城园林景观。
五一剧场
始建于1955年的首钢五一剧场坐西面东,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是首钢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之一。五一剧场历经多次大规模的改造,剧场内设有贵宾接待室、后台休息室、化妆室和侧厅观众休息室,大厅有1636个席位。 过去的几十年中,首钢人在这里开大会、看电影、看演出,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的记忆。
陶楼
陶楼位于首钢月季园东侧。建于1988年,陶楼是专门接待外宾的迎宾楼,用“陶楼”命名迎宾馆,是为了纪念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的陶朱公范蠡。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所以用陶朱公的简称“陶”为迎宾馆命名。
陶楼也作为首钢集团举办展览、召开会议的重要场所。陶楼为三层仿古建筑,面积约5100多平方米,一层有南北两个展厅,展示了首钢1919年建厂以来的光辉历程。二层、三层设有7个会议室。
月季园
月季园于1981年建成,占地
7万平方米,是北京最大的月季花园。园内种植有300多个品种、10余万株月季。每年5至11月间,花开连绵,游人接踵。月季园已成为名扬京城园林景观。
空中步道
首钢园内的高线公园空中步道已经实现了南北贯通。在步道南侧,市民可眺望滑雪大跳台、首钢大桥;沿着廊道向北,首钢园内的工业遗产尽收眼底,十分震撼;走到廊道北端,就能到达服贸会期间“爆火”的元宇宙展馆。
在40米罩棚平台,可清晰看到冬奥广场、秀池、群明湖等景观。70米平台建有观光玻璃景观平台,向远处眺望,可见周围山峦起伏、群峰叠翠的自然风光。环顾四周,有着“燕都第一仙山”美称的石景山,首钢滑雪大跳台项目建设、冬奥训练场馆的“四块冰”和错落有致的工业遗存等都可尽收眼底。




从空中步道向下俯视
首钢一高炉
首钢二高炉
首钢三高炉
首钢北京园区有着大量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工业遗存,三高炉是其中之一。
三号高炉的改造保留了高炉主体、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核心工业构筑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
首钢四高炉
西十筒仓紧邻阜石路,总建筑规模约10万平米。西十筒仓所在区域原为西十料场,是民国时期龙烟铁矿公司从龙关和烟囱山运输铁矿石的卸料场,该段铁路在当时火车运输系统中编组为西十线,西十筒仓因此得名,沿用至今。
西十筒仓建筑改造设计中采用“织补”“链接”“缝合”的手法,重新以人作为本体梳理了建构筑物的空间尺度关系。留住区域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该处现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
日伪旧高炉基础
2号高炉料仓
4号高炉料仓
4号高炉料仓除尘
一焦化厂
三焦化厂
五焦化厂
1号焦炉推焦机
南熄焦塔
5、五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