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陈垣故居
陈垣故居位于兴华胡同13号。是一座典型的老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灰砖灰瓦。门前有四级石阶,两扇大门油漆已斑驳,但两边的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仍清晰可读。门前原有一对石狮。进入大门,影壁迎面而立。向左行,就步入这两进院落的前院。前院不大,长约六七米,宽约十六七米。南房是套间,比较宽敞,原主人在世时,是他会客的地方。西厢是厨房和保姆住的地方。

西城区文保牌

北京市说明牌

门前照壁

故居大门
房子外面有两株有几十年树龄的海棠树,穿过垂花门,就进入后院。它比前院大两三倍。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厢房是亲友来时住的客房。西厢房则是主人的书库和抄书先生工作间。他四万多册藏书,大都是线装书,整齐地码在书箱上,书箱则放在书架上,书架一排又一排,因为书太多,两排书架之间的空间很窄,主人戏称之为“胡同”。他对自己藏书的位置非常熟悉,有时要查某书,会让助手到第几胡同第几架第几箱去取,从来没有出错过。北屋五间,西边是主人的卧室和卫生间,东边是助手的工作室。正中的堂屋,是主人的工作室,有时也作为会见客人的地方。室中经常轮换悬挂主人珍藏的清代著名学者的墨迹,还有一块匾额高悬室中,题字者是著名的爱国人士英华(字敛之),匾上四个大字为“励耘书屋”。
陈垣(1880-1971)字援庵,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人,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著述丰富﹐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陈垣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对广大青年学者热心传授,影响深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著名书法家启功就是其得意门生。
陈垣思想进步,早年投身于反清斗争。1912年,以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曾担任三届国民政府议员和教育部次长。抗日战争期间,陈垣身处沦陷区,坚贞不屈,著史不辍。解放后,陈垣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于1959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12、同古堂旧址
同古堂旧址位于琉璃厂西街72号。原是名叫“同古堂”的图章墨盒刻字店,同古堂的主人叫张樾丞,河北省新河县人。幼时读过私塾,14岁时为了进京求业,背着行李步行来到北京,在东琉璃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有一次,客人指定要刻某种字样,师傅不敢接活,而他却大胆地应承了下来。由于平时勤于钻研印艺,刻工颇让人满意,他的名声于是大振。光绪二十三年一二十九年(公元1897—1903年)间,他专以刻字为生。他的篆刻艺术最受严复先生赞赏。他与杨守敬、傅增湘交往,从而对于金石书法版本方面的知识大有长进。他与陈师曾、姚茫父、杨千里、吴观岱、金北楼、袁寒云、张伯英、罗复堪等著名文人交往,更使他懂得了秦汉篆籀之变迁过程。

西城区文保牌
1912年他在西琉璃厂路南开设了同古堂图书墨盒店。由于那一年他收得一个汉代铜鼓,就取铜鼓之谐音为商店取名“同古堂”。同古堂自1912年创始至1956年公私合营中并入刻字合作社,开业时间长达44年之久,是享有盛名的老字号。
同古堂主要是刻制印章和铜墨盒,兼营字画古玩。由于技艺超群,引来许多名人要人常在此谈古论今、切磋技艺。蔡元培、胡适、徐世昌、段祺瑞、康有为等都曾到此一游。清逊帝溥仪听说后,下诏令其刻制了“宣统御笔”、“宣统之宝”等御玺,后来均成为传世之作。
1949年,政务院齐燕铭请张樾丞老人来到北京饭店和中南海,为刻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玺设计方案。张樾丞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中央领导同志选定了其中宋体的一种。国玺刻好后,还有一个难题,即一般的印刻好后,刻章人都要盖一个章供人试看,但国玺却不是任何人可以随便试盖的。张樾丞早想到了这一点,他在刻好的印章四角上留下了四个小柱,领导同志只要铲去四个小柱,就可以试盖国玺。国玺为长宽3.5寸的方印。与此同时,齐燕铭同志还请张樾丞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刻了一方印章,长宽在0.8—1寸之间,篆文。
张樾丞于1925年出资与董金榜、郭子章、刘子杰等合作,开设了邃雅斋古书店。1930年又在邃雅斋的旁边开设墨印簃碑帖店,即敦古谊碑帖店,后又改称观复斋,由其五弟张杰丞主持。张杰丞于1911年来京,在富华阁学徒,熟悉碑帖、端砚等业务。
1956年,同古堂、邃雅斋、观复斋先后参加了公私合营。张樾丞当时已年逾7旬,还有时给学徒讲课,传授技艺。1961年1月15日,张樾丞因旧疾复发逝世,享年80岁。有子少丞,早逝。次子幼丞及孙效丞现均在,均能继承祖业,以篆刻闻于世。
13、鲁迅先生旧居(八道湾胡同)
鲁迅先生旧居现处于北京35中学校园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9年的周氏兄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他们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大房子,以安置绍兴过来的鲁老夫人及朱安,还有周作人一家,周建人一家。当时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已经育有几个小孩,买下单家独院这么大的一座房子,鲁迅说原因之一是为了让孩子们有嬉戏的场地。
2018年10月35中学利用鲁迅家族旧居建立了鲁迅纪念馆。

故居院墙外说明牌


鲁迅家族旧居现处于北京35中学校园内

院门

门后照壁
二进院门

与二道门连成一排的倒座房

三进院围墙

三进院院门

正房

正房后身


三进院西厢房

三进院东厢房

四进院后排房

住宅内各房间已成为鲁迅纪念馆

小院作为李大钊纪念馆使用

八道湾胡同11号院西门
14、798厂
15、北京炼焦化学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