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10)
2022年12月28日北京市有关部门公布了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包括3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53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
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时期的重要文物。如将反映新中国交通、国防、工业发展成就的北京站车站大楼、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炼焦化学厂等建筑遗存。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融入北京城市基因、构成北京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
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主线。颐和园-景福阁、益寿堂等蕴含着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进京赶考”建立新中国的初心和使命;社稷坛-中山堂、碧云寺(孙中山先生纪念堂)等革命旧址承载着反帝反封建的光辉历史;首钢工业遗存、798厂见证着新中国首都建设的辉煌成就。
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1 、社稷坛-中山堂
2 、北京站车站大楼
3 、三一八烈士纪念碑(为国死义唐谢二君纪念之碑)
4 、朝阳门南小街439号建筑
5 、杨昌济旧居
6、中国国家博物馆
7、首都剧场
8、昭显庙(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
9、绍兴会馆(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等作品创作地)
10
、高君宇烈士墓
11 、陈垣故居
12、同古堂旧址
13、鲁迅先生旧居(八道湾胡同)
14、798厂
15、北京炼焦化学厂
16、碧云寺(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17 、颐和园-景福阁、益寿堂
18 、钓鱼台与养源斋
19、中央党校南院近代建筑群
20、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1、北京大学抗日战争联络点
22、北京大学三一八烈士纪念碑
23 、北京电影制片厂近现代建筑群
24 、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
25 、岱王庙
26、首钢工业遗存
27、丰沙线烈士碑
28、十三陵水库
29、王亢纪念碑
30、康庄车站建筑群(康庄铁路党支部诞生地)
6、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物,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进行有关中国历史文物的考古、研究,并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工作。2003年2月28日,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改名中国国家博物馆。

门票

大厅
7、首都剧场
首都剧场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同时可供大型歌舞、戏剧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1954年建造。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现同时做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使用。

门票

首都剧场正立面


建筑细部
首都剧场现为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
8、昭显庙(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
昭显庙位于西城区北长街。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以祀雷神。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中轴线上有影壁,长22米,高约3.5米,绿琉璃瓦硬山调大脊。昭显庙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山门三间,券门石额书“敕建昭显庙”,两旁有八字墙;门内有钟鼓楼;前殿三间,绿琉璃瓦歇山大脊顶;中殿三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前有踏步带御路5级,上雕饰二龙戏珠;后殿五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有配殿。原建筑仅存影壁和后殿。
民国时期曾在此建立北京教育会。1925年曾在此联合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后由北长街小学使用。
9、绍兴会馆(鲁迅先生《狂人日记》等作品创作地)
绍兴会馆位于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原名山阳会稽两邑会馆,主要招待山阴、会稽两县进京赶考的举人。该会馆由南、中、北三组院落组成。会馆大门上方悬挂魏戫题写的“绍兴县馆”木匾。进入大门,绕过影壁,前面是仰蕺堂,供奉先贤的牌位,后面是晞贤阁,供奉文昌魁星。馆内还有涣文萃福之轩、绿竹舫、藤花别馆、嘉荫堂、补树书屋、怀旭斋、一枝巢等建筑。
北京市文保碑
鲁迅先生1912年5月第一次来京就住在“藤花别馆”,住房的东边有藤花池。1916年5月又迁入了“补树书屋”居住。现“补树书屋”已拆除,只剩一棵槐树。在“补树书屋”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以及27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
原宣武区文保牌
鲁迅是于1919年11月21日搬离绍兴会馆的。他在北京共居住了14年,其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绍兴会馆度过的。他一生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韧的战斗”其实从绍兴会馆时期就开始了。
宣武区说明牌
绍兴会馆经过多年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因鲁迅先生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因而慕名来此参观、瞻仰、凭吊遗迹的人仍然不少。
10 、高君宇烈士墓
高君宇烈士墓位于陶然亭公园石桥南锦秋墩的北坡前。在松荫的覆盖下,矗立着两座紧靠在一起的白色大理石墓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高君宇和他生前的女友、五四运动时期的革命女作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石评梅安息的地方。
高君宇于1896年生于山西静乐,后考入北京大学,于1918年结识了李大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高君宇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曾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党的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后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5日因急性阑尾炎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29岁。人们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灵柩安葬在陶然亭畔。
高君宇病逝不久,石评梅不幸于1928年病故,年仅26岁。人们将她安葬在她生前是那样一往情深地爱着的人的坟旁。她的坟前同样竖起了一个方锥形的洁白如玉的墓碑。
五十年代初,陶然亭公园建园时,园中旧坟都被迁出,高石墓也被迁至南郊人民公墓。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审定“北京建设规划图”时说,“革命和爱情并不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同年8月24日,高石墓迁回公园,邓颖超同志曾六次来园悼念。

高君宇纪念馆位于距墓地不远的慈悲庵内

展室内陈放着高君宇墓碑原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