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2023-01-02 17:05:43)
标签:

陶然亭慈悲庵

高君宇烈士墓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北京市推出了北大红楼等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展示。将旧址保护传承利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主要包括1915年至1923年6月期间,北京地区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纪念设施。这些旧址数量众多、布局分散、隶属各异。北京根据31处旧址实际情况,分成三类分别进行打造提升:一是重点保护提升,二是一般保护,三是维持原貌、立牌存念。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一览

1、北大红楼
2、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
3、《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
4、中法大学旧址
5、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6、亢慕义斋旧址
7、北大一院操场旧址
8、杨昌济故居
9、毛泽东第一次来京居住地旧址
10、赵家楼遗址
11、李大钊被捕地遗址
12、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演讲地遗址
13、《向导》周报办公地旧址
14、北京李大钊故居
15、京报馆旧址(邵飄萍故居)
16、陶然亭慈悲庵
17、高君宇烈士墓
18、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
19、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20、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
21、李大钊牺牲地旧址(京师看守所旧址)
22、马骏烈士墓
23、李大钊烈士陵园
24、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25、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26、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旧址
27、二七惨案长辛店旧址(警察局駐地舊址)
28、长辛店工人夜班通俗学校旧址
29、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
30、長辛店二七烈士墓
31、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旧址




16、陶然亭慈悲庵

        古刹慈悲庵,坐落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建自元代,又称观音庵。历史上这里是文人墨客荟集赋咏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庵内的陶然亭又是近代革命志士的秘密集合场所。 慈悲庵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观音殿、招提宝殿、文昌阁、陶然亭及南北西三厅。人们常说的陶然亭,并不是真正的亭子,而是慈悲庵内西侧的三间敞轩。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北京市文保牌
  

       慈悲庵是创建于元代的古刹,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别名大悲庵,又称观音庵,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它山门向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瑰丽庄重。慈悲庵于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到清朝光绪初年,慈悲庵仅剩三间大殿,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形成如今的规模。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据考证,早在元代,就已经在慈悲庵一带设立官窑厂。明清两代沿袭元制,继续在此设窑,制作砖瓦,“以供营缮”,称为“黑窑厂”。因长期取土烧窑,在原本土山遍布的地方留下许多大大小小的窑坑,这些窑坑积水成湖,逐渐形成“陂陇高下,蒲渚参差”的田园风光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监管黑窑,在慈悲庵的后院盖了一个小亭子,作为便利歇息的处所,选取诗人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取名“陶然亭”,并题写了陶然二字,陶然亭因此得名。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原本不过是江藻自己为工余闲暇休息而建,但建成以后,同僚、士子往来频繁,因亭子容纳人数有限,因此在十年以后,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又“广延同志”,拆除亭子,改建为南北砌筑山墙、东西两面通透的“敞轩”三间。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因为陶然亭是江藻所建,所以人们又叫它“江亭”。此后虽然已经没有了亭子,但陶然亭的称谓已经叫习惯了,所有大家还是叫它“陶然亭”,故后人又有“江亭无亭”的说法。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清代戴璐《藤阴杂记》中的记载说,自陶然亭建成以后,每逢春秋两季,天气晴好的时节,陶然亭中的聚会宴饮均座无虚席。各省进京赶考的举子,考试结束以后,也常常在陶然亭宴集酬唱。雍正八年(1730年)以后,浙江省的应考生员甚至把陶然亭作为他们固定的宴集之地。40年以后,参加顺天府乡试的考生也多在陶然亭集会。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只有三间敞轩,容纳能力有限,因此所谓的宴集之地,其实也包括慈悲庵,慈悲庵内南北西三面的僧房成为人们的留宿之地。除去日常的宴集以外,许多京官外任或者外地官员进京,也都要在陶然亭内践行或者接风。所以,陶然亭其实承担了清代无数士子、官宦的欢乐、彷徨和疑惑,从志得意满到颓然失意……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解放前,慈悲庵已破旧不堪。1952年,北京市经过清理扩展,将该区域命名为陶然亭公园。

    

       现存较早的关于慈悲庵的记载,见于清朝康熙二年(1633年)宛平人田种玉(后曾任工部尚书)所撰《重修黑窑厂观音庵碑记》,其中称“观音庵者,普门大寺香火院也,创于元,沿于明……”(该碑原立于慈悲庵前院观音殿殿廊东侧,“文革”期间被毁,残存碑文拓片现存于国家图书馆),这也是关于慈悲庵创设年代最为直接的记录。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慈悲庵山门坐西朝东,门前一棵大树。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门额:古刹慈悲禅林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山门前大树的说明牌:1920年毛泽东、邓中夏等同志曾来陶然亭商讨革命事宜,在此树下留影。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位于寺门北侧的两层的建筑就是慈悲庵里的文昌阁。慈悲庵东墙上嵌有石碑,上书“城市山林”四字。一说由光绪的师傅翁同龢所书,一说为民国议员王玉树所书。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此碑刻原嵌于慈悲庵东北角台基墙上,遗失后依据原石刻拓片复制。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山门内额匾:招提胜境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进入山门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背面有金代经幢一座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这座经幢是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的“观音甘露破地狱法界真言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幢高四尺余,幢身为八角柱体,八面间错着刻有四尊佛像和三段梵汉两种文字的经文。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慈悲庵前院北侧是观音殿,观音殿是慈悲庵的主殿,建于元代,清康熙二年(公元1883年)重修。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殿额:自在可观。两旁对联“莲宇岧峣,去天尺五临韦曲;芦塘淼漫,在水中央认补陀。”此联语为清朝曹学闵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所撰。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观音殿殿内供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殿西侧是光绪年间步青云撰《重修黑窑厂慈悲院碑记》,原碑也已无存,这是2005年重刻的。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慈悲庵前院的南殿为准提殿,建于元代。准提殿坐南朝北,南北两向开门。北面有墙无窗,正中一间为门,与北面观音殿殿门相对。准提殿原供奉准提等3位菩萨。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准提殿北面(殿内现辟为革命史迹展馆)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殿额题:准提宝殿;殿联题:“法雨慈云,众生受福;金轮宝盖,两戒长明”。匾额与楹联均为清光绪六年(1880)岭南潘衍所题。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准提殿殿西侧有一个“陶然亭”碑石。首尾分别有款:民国十九年,楚蒲袁俊书。楚蒲即现湖北蒲圻县,袁俊为民国时著名书家。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文昌阁位于慈悲庵北院,约建于雍正年间,共两层,上下各三楹,下层前出抱厦一间。阁下原祀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和魁星,阁上供奉玉皇大帝。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抱厦外檐悬“文昌阁”匾,两侧柱上对联“爽气抱西山,窗外峰峦挑笔阵;文光凌北斗,花间楼阁接天梯。”此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徐琪所撰。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抱厦内的门上挂“因材而笃”匾,清道光二十七年黄生芝为文昌阁所献。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阁内供奉文昌帝君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阁内石刻“魁星图”乃是陶然亭内文昌阁中所祀之魁星像,魁星是取“魁”字形而成,为魁举足而起其斗,这就是所谓的“魁星踢斗”。依据这样的字形画出来的魁星像,头部象鬼,一脚向上翘起,像魁字的大弯勾。一手捧斗,如魁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思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只是缺少“捧斗”的手。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仔细观看此图是由孔子思想核心的“克己复礼,正心修身”8个字组成。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文昌阁北立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文昌阁东侧墙壁镶嵌刻石:                                            
       慈悲庵创建于元,明清时曾几次重修,一八九四年成此布局。
       五四运动后,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同志,曾先后在此从事革命活动。为了保护这一革命纪念地,于一九七八年按原样修复,一九七九年十月竣工。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文昌阁前有辽代经幢一座:故慈智大德师佛顶尊胜大悲陀罗尼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辽代石幢建于1099年,即辽道宗耶律洪基寿昌五年,是为了纪念慈智和尚而建的。幢身上刻的是慈智和尚的生平事迹。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幢高2.52米,幢身为八角柱体,八面均有用汉文和音译梵文刻的经文。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慈悲庵前后院之间有一道隔墙,隔墙上镶嵌两块石刻。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名为“莲客”的先生游龙树寺旧址所写的一首诗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波罗蜜经
  
       陶然亭位于慈悲庵后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东立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抱柱楹联为:“烟藏古寺无人到,榻倚深堂有月来”。为翁方纲所撰,翁同龢应慈悲庵的静明禅师之请书写。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檐下匾额是齐白石题写的“陶然亭”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西立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两侧对联的内容与东侧的完全一样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坐东朝西,所以西面应该是正门,门额高悬郭沫若题写的“陶然亭”。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敞轩内门柱上楹联 “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原联是林则徐书写。旧联无存,现联是由当代书法家黄苗子重书。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西侧门额悬江藻书“陶然”匾额,署“康熙乙亥仲夏,汉阳江藻题并书”。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敞轩内东侧廊柱对联:“慧眼光中,开半亩红莲碧沼,烟花象外,坐一堂白月清风”。康熙十八年进士沈东田所撰,现代书法家康雍书写。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亭内雕梁画柱别有风味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的南墙上有五方石刻,陶然亭南壁东为江藻撰书的《陶然吟引并跋》刻石和其族兄江皋撰书的《陶然亭记》刻石。南壁西有谭嗣同书《城南思旧铭并叙》刻石和王昶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刻石以及齐白石的《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石刻。
 
       自陶然亭建成以后,江藻常邀请一些文人墨客、同僚好友到陶然亭上饮宴、赋诗,这里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陶然亭成为文人雅集的地方,慈悲庵在300年内可以说一直是宣南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以至“宇内无有不知有此亭者”。特别是乾隆以后,到陶然亭赏花看碑、消夏消寒、上巳春禊、重阳登高,已成为文人仕宦的传统活动。因此,清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在这里都有过活动,并留下了大量诗作。据考证,到过陶然亭和慈悲庵,现在有作品可查的文化名人就达260多位。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江皋撰写的《陶然亭记》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江藻撰书的《陶然吟引并跋》刻石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齐白石《西江月·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四十年来重到,三千里外重游。发衰无可白盈头,朱棹碧栏如旧。城郭未非鹤语,菰蒲无际烟浮。西山犹在不须愁,何用沾衫袖泪。”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王昶写的《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诗中的竹君即朱筠。此诗是王昶作于乾隆四十年左右。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谭嗣同著的《城南思旧铭》并序,梁正江书写。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北壁是彭八百的四幅《水仙花图》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彭八百(1882~1971)是著名国画家,尤工兰石,他笔下的兰蕙,清雅高洁,灵气生动,在画界独树一帜。他画的石,怪奇威棱,大有剑气,这样的石,衬上几株兰草,真给人一种脱俗超凡之感。因此,白石老人评价说:“自古画兰者有之,精者只有八百老人,神乎技矣!”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952年8月,周恩来聘八百老人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彭八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971年2月12日病故,终年89岁。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陶然亭西面北侧有长长的游廊,古书上曾有站在此处遥望西山的记载。

  

       慈悲庵院内的陶然亭还是许多先进人物和革命志士秘密集会、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自清末以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在这里计议变法维新,在戊戌政变中牺牲的康广仁埋葬在这里。章太炎反对袁世凯称帝,也被囚禁在附近的龙泉寺。民国初年,孙中山来北京,在陶然亭参加过集会。“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曾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曾用门票,现免费参观。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979年对这处革命遗址进行了修葺,开辟了革命文物陈列室。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设在准提殿的“红色梦”革命史迹展室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李大钊同志纪念室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第三展室为高君宇事迹展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北侧排房为五团体会议旧址展室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慈悲庵不仅是一个幽雅的游览胜地、革命纪念地,也是一处珍贵的文物博物馆,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文字内容参阅家在北京博文。





17、高君宇烈士墓

       高君宇烈士墓位于陶然亭公园石桥南锦秋墩的北坡前。在松荫的覆盖下,矗立着两座紧靠在一起的白色大理石墓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高君宇和他生前的女友、五四运动时期的革命女作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石评梅安息的地方。
  高君宇于1896年生于山西静乐,后考入北京大学,于1918年结识了李大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1年,高君宇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批党员,曾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党的二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后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5日因急性阑尾炎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29岁。人们根据他生前的遗愿,把他的灵柩安葬在陶然亭畔。
  高君宇病逝不久,石评梅不幸于1928年病故,年仅26岁。人们将她安葬在她生前是那样一往情深地爱着的人的坟旁。她的坟前同样竖起了一个方锥形的洁白如玉的墓碑。
  五十年代初,陶然亭公园建园时,园中旧坟都被迁出,高石墓也被迁至南郊人民公墓。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审定“北京建设规划图”时说,“革命和爱情并不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同年8月24日,高石墓迁回公园,邓颖超同志曾六次来园悼念。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高君宇纪念馆位于距墓地不远的慈悲庵内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展室内陈放着高君宇墓碑原物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8、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位于新文化街45号,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清末民国初的仿西方风格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国家级文保碑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其中教学楼面积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一组由四座楼组成的校舍。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并积极筹建女高师,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建立大元帅府,把国立九院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该女师大为京师大学校内的师范学院二部。
  1928年后,民国首都南迁,北京改称北平,学校称北平女师大。
  1928年7月设立北平大学,学校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并于1925年8月出任女子师大校务维持会委员。 解放后,学校先后改为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第158中学,1996年该校被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更名为“鲁迅中学”。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学堂整体坐北朝南,由六栋二层楼房组成。建筑风格为清末西洋古典折中主义风格。在西洋柱式和拱券做法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砖雕花饰。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学校大门前遗留的上马石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女师大,曾经掀起了震惊全市乃至全国的大事件,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大门前的四根立柱上的砖雕很有特色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著名的风流才女石评梅也是这个学校的学生。石评梅毕业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女子部学级主任。从教之余,她努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新文化开创时期的北京著名女作家,与卢隐,陆晶清合称二十年代的三大才女。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高君宇的帮助下石评梅写了很多思想性,革命性很强的文章,如她为纪念烈士刘和珍所写的《痛哭和珍》,为李大钊等21名烈士写的《断头台畔》,后来她与高君宇死后一起葬在陶然亭湖心岛。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学堂由六栋二层楼房组成,从南向北依次为1号楼、2号楼、3号楼和4号楼(组成四合式围楼)、4号楼西侧为5号楼,2号楼西侧是一栋称为文化苑的二层楼。

 

1号楼: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号楼楼门前的砖雕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号楼后身(左下角为鲁迅塑像)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2号楼: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2号楼前鲁迅先生的半身像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2号楼后身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2号楼的室外楼梯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3号楼: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3号楼后身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3号楼与4号楼组成一个四合楼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3号楼东侧立有王季青塑像。王季青是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夫人,1946年王季青任王震将军创立的三五九旅家属学校校长。1949年底她随军入疆,作为代表接管新疆学院。1950年她任新疆民族学院院务委员会秘书长。1951年她调任新疆军区俄文专科学校校长。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954年初,她随王震将军调往北京工作,被任命为北京女八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7年12月24日,王季青同志逝世,享年94岁。

  

4号楼: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从4号楼二层看3号楼后身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5号楼: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文化苑: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西侧院仍完整保存着鲁迅任教时为学生演讲的礼堂、讲课的教室等历史遗迹,礼堂现已辟为“鲁迅生平展室”。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鲁迅生平展室”前有一座高约2米的“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这是1931年北平大学师范学院师生筹资建立的。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碑身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16个大字。这座汉白玉纪念碑的底座还是原始的底座,四周刻有二烈士传略。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碑身东侧刻: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碑身西侧刻: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碑身背面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小院东侧走廊墙上有宣传展板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小院西侧平房为鲁迅生平展室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小院南侧有第二师范学院第二届毕业生离校纪念碑

 



19、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小石虎胡同33、38号。《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其历史沿革道:“旧址明初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皇太极十四女恪纯公主的府邸,俗称驸马府。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子弟,右翼宗学即设于东侧。驸马府后为清高宗长孙绵德封镇国公后的府邸。1913年蒙藏事务局在绵德府开办国立蒙藏学校。 
       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后将东侧的右翼宗学旧址并入。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建筑……1951年改组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1987年迁出。”
       蒙藏学校旧址基本保存了贝子府的府邸格局,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32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
       西侧院位于小石虎胡同33号,是三进院落,尚存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跺殿、东西配殿,均为灰筒瓦硬山顶,有大吻、垂兽,共有房间50余间。旧址内有一棵古枣树,其树高10米以上,树围2.8米,相传为明朝初年种植,已有六百多岁树龄,有“京都古枣第一株”之称。
       东侧院位于小石虎胡同38号,为原松坡图书馆,现部分建筑已被拆毁,为两进院落。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20、毛泽东第二次来京居住地旧址(平民通讯社旧址)

       平民通讯社旧址(福佑寺)位于北长街20号旁门,原是清圣祖玄烨在紫禁城外的避痘处,清雍正元年建正殿,清雍正元年雍正皇帝拟分给宝亲王弘历作为邸第,弘历即位后遂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寺坐北朝南,外垣门西向,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照壁、东西牌楼、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及后罩房,后殿内供奉“圣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位,1919年12月初,毛泽东率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1927年曾作过班禅驻北平办事处,1949年后改为班禅驻京办事处,是旧时北京城紫禁城外八庙之一,现为北京市第三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1024、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16-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