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1)马栏村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13年8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了第二批915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北京市有4个村落入选:
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
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
昌平区流村镇长峪城村
密云县新城子镇吉家营村
马栏村
马栏村地处太行山余脉,平均海拔600米。村落依山势而建,以龙王庙为中心,沿山体呈带形展开,是北方少有的沿水街逐渐发展形成的村落。村落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明朝史书记载,马栏村属于顺天府宛平县,为圈放马匹之地而得名“马栏”。
马栏村传统建筑在建筑总体型制上为京派风格,延续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色调古朴淡雅,落落大方。历史街巷利用山地本身的层次性和立体性,与山体浑然一体,自由发展,随着地形的起伏,街巷空间层次也随之丰富,街巷现状整体保存情况较好,呈枝状排布,整体尺度、走向延续历史格局,铺装形式多以碎石板铺成,通向历史建筑的路面有红砖镶嵌的引路标志,独具特色。
抗日战争时期,马栏村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堡垒村和英雄村,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马栏村在村党支部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栏村是原北平西部宛平县八区的大村之一,时有村民320多户1200余人。1938年初,共产党员李春亭来到马栏,发展进步青年入党,建立村党支部。开始是地下单线联系,八路军邓华支队到来之后,由地下转为公开,先后领导村民成立了农会、妇救会、抗日自卫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和儿童团、经济合作社等,带领全村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展开顽强的斗争。在挺进军进驻马栏的日子里,拥军支前配合人民子弟兵作战,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模范村。
1939年1月下旬,萧克和宋时轮、邓华、马辉之、姚依林等同志商量着手组建挺进军的工作。根据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的决定和一二〇师、晋察冀军区的部署,于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的三坡(现称野三坡)正式成立,编制序列直属八路军总部,由晋察冀军区代管。同时,还成立了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后为程世才)、邓华等5人组成的军政委员会,成立了由马辉之为书记的中共冀热察区党委。挺进军由萧克任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书记,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接着,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随营学校、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也陆续建立起来了。这年秋天,在区党委领导下,又创办了《挺进报》。
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后,这里成为巩固的解放区,马栏村人提前当家作了自己的主人。在社会建设的初期,马栏人在集体化、艰苦奋斗与创新的道路上努力前进,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颁布的荣誉奖状。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位于斋堂镇马栏村一所四合院内,该院建于民国初期,为标准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在东南角,两进院落。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重申全党应把党的主要工作方向放在战区和敌后,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中央军委根据六中全会决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和华北华中的形势,决定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组建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1939年2月,萧克受党中央的委托,建立冀热察挺进军,在斋堂川的清水村正式宣布了中央的决定,并在斋堂川完成部队改编任务。1939年10月,挺进军司令部移驻斋堂川马栏村。在此驻扎期间,挺进军先后粉碎了日军多次围攻“扫荡”,并创造了步枪打飞机的范例,为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1月,挺进军马栏村司令部遭敌机轰炸,司令部从马栏村转移。
1996年为纪念先辈在马栏创建的革命业绩,马栏村党支部倡议全村村民集资捐款、捐物,筹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经一年努力,陈列馆于1997年7月抗战爆发60年之际建成。开馆之日,当年的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将军带领20多位原挺进军的将领参加落成典礼。萧克将军亲自为纪念馆揭幕。
北京市文保碑
院内防空洞,为躲避敌机轰炸,肖克等首先曾在这里避弹,防空洞经清理发掘,支撑加固,按原样陈设,内有油灯、水缸等生活用品。
整个陈列馆共设4个展室,展览面积130平方米,实物103件,图片175幅。全面介绍了挺进军在斋堂川抗战的历史和马栏村民在党的领导下,配合挺进军与日军浴血抗争,维护民族尊严的光荣历史。该馆成为北京市第一家村办博物馆。
肖克将军作诗
挺进军十团团部旧址
挺进军十团团部位于斋堂镇马栏村。所在院落原是村中地主于成章的宅院,后作为挺进军十团团部。挺进军十团前身为“冀东人民抗日联军”和“抗日先锋队”,合编后白乙化任团长。

门头沟区文保牌
马栏村红色革命文物建筑群
目前马栏村除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和挺进军十团团部两处重要旧址,还复原了挺进军、警卫排、卫生所等年代场景,以展现马栏人民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军民团结抗战的鱼水之情。
建筑群1:八路军邓华支队驻地旧址
建筑群:2:冀热察挺进军弹药库旧址
建筑群:3: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供给科旧址
建筑群:4:抗战时期合作社旧址
建筑群:5: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机要科旧址
建筑群:6:冀热察挺进军警卫排旧址
建筑群:7:抗战时期民兵站岗哨棚
建筑群:8: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之一
建筑群:9: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四科旧址
建筑群:10: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通讯科旧址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
龙王观音禅林大殿位于斋堂镇马栏村正中,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明嘉靖年间重修。庙宇坐北朝南,依山坡地势而建,分三层,今仅存正殿和庙前隔街的戏台。寺庙为“龙王观音禅林”,供奉龙王与观世音菩萨。大殿三开间,面阔7.2米,进深5.5米,悬山顶,上覆青灰筒子瓦,正脊用琉璃构件砌成,刻有龙、凤、花卉等花纹图饰及佛教故事图绘。殿檐下有三昂十一踩的斗拱,属典型元代建筑风格,出檐异常宽阔,具有地方特色,为乡间建筑中的精品。戏台位于寺庙前方,居村中心位置,坐南朝北,属硬山勾连搭式,顶上覆以合瓦,为村活动中心,村民称之为“茶棚”。属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筒瓦悬山,正脊琉璃烧制,纹饰精美。
檐下斗拱非常有特色,三昂七踩斗拱,明间一攒,四个柁头四攒,斗拱最长者107厘米,厚7厘米,大座斗高16厘米,斗拱最上部雕有兽头,极有特点。此殿有金元时期建筑手法。
戏楼
大殿对面的古戏台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建在一米高台基上,台基以当地石料砌筑,面阔三间,悬山卷棚顶,筒瓦板瓦合瓦,檐柱四根,中部有隔断,分前后两台,檐檩及枋间施旋子彩绘。
门头沟区文保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