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2021-06-11 07:47:27)
标签:

北京宋庆龄故居

李大钊旧居

郭沫若故居

北京鲁迅旧居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西城区-1)

                        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西城区)

  18、北京宋庆龄故居
  19、李大钊旧居
  20、郭沫若故居
  21、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22、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23、北京鲁迅旧居
  


18、北京宋庆龄故居

       北京宋庆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
       故居院落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为大学士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奕譞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即摄政王府花园。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已经荒芜凋敝。后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委托,筹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的住宅,于1961年将这座王府花园整饬,并在原有建筑迤西接建了一座两层小楼,筑成了一座优雅安适的庭院。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18年,直至逝世,1981年10月中央决定把此处住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 ”,并由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国家级文保牌

  

       宋庆龄从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七十年来经历风风雨雨,这里的一切,再现了这位极不平凡的伟大女性的品德、情操和永不休止的理想追求,也再现了自二十世纪开始她为之献身的中国革命史实的重大事件的侧画。1915年宋庆龄不顾家庭反对毅然与流亡之中的孙中山先生结婚,从此宋庆龄为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自己“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以她崇高的威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事业团结了不少国际友人。白求恩、斯诺、柯棣华、马海德等,都是由宋庆龄介绍,从此成为中国人民永不分手的挚友。她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也是建设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宋庆龄为发展妇女儿童的文教福利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宋庆龄故居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西方别墅特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园内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桩景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等古树名木。明珠之子清代第一词人纳兰容若曾在此吟诗填词,园中现留有其亲自种植的两棵古树。有宋庆龄养护过的西山松、盆栽石榴和龙眼葡萄等各种南北方名花佳卉,宋庆龄最喜爱的观赏鸽更给庭园增添了和平的气氛。每到四月份海棠花开的季节,赏花游客络绎不绝。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宋庆龄塑像
  
        故居庭院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内侧有由后海引入的活水,绕园一周。其中南湖为较大的一处水面。原王府花园内濠梁乐趣、畅襟斋等一组清代建筑,现已恢复宋庆龄生前原状(大客厅、大餐厅)。古建筑群以西的一中西合璧两层楼的主体建筑是宋庆龄的寓所(后建),兼办公、会客,称主楼,内有原状陈列。建筑群与南湖之间为草坪。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建筑称南楼。南山东侧有扇亭;西侧有听雨屋。院内有重点保护古树23株。有长廊迂回曲折,纵贯南北,连接南楼与北建筑群。新文物库依西侧大墙而建。宋庆龄生平展在新建文物库一层。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门票

       园内原有古建筑为: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侧厅“听鹂轩”、东厅“观花室”。超手回廊南接“南楼”,北通东厅,东接王府宅院,回廊中间建有“恩波亭”。南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扇亭”和“听雨屋”。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参观示意图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故居大门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内宅门厅: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大客厅: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主楼和大客厅(右)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国旗旗杆:

   

       大客厅南面的草坪上是国旗旗杆,为宋庆龄在此接见外宾时使用。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畅襟斋: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大客厅北侧为畅襟斋,两建筑中间形成一个小院。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1963年6月14日庆祝中国福利会成立25周年酒会在此举行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院中立有一个 石柱,石柱的底座有九条龙,是过去王府的老物件。这根石柱形状奇特,不仅美化庭院,更重要的是还有两个用意,一是立于畅襟斋与大客厅南北两个门口之间,起到影壁的作用;一个是它的形状像一把宝剑,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
                 
  

西府海棠:

   

       在畅襟斋前的小院里,有二株清朝醇亲王府原栽的西府海棠古树,这二棵海棠每年四月十日前后海棠花盛开,是当时京城赏花的一处盛景。在整个北京城生长二百多年的海棠树仅有六株。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主楼:

  
       故居的主楼建于1962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与内部景致和谐一体。庭院当中,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小餐厅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会客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书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卧室兼办公室

    

和平鸽舍:

  

       在主楼的西北侧后湖畔,建有一个和平鸽舍。宋庆龄生前极爱鸽子,工作之余经常亲自去给鸽子喂食。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南楼: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南楼后身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箑亭: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听雨屋: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醇亲王载沣的弟弟载洵题字

 

 恩波亭: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瑰宝亭:

   

       此亭是为纪念宋庆龄逝世周年而建的,形状像五瓣梅花,比喻宋庆龄的一生像梅花一样高洁,芬芳。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方毅题字:国之瑰宝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额“瑰宝亭”

    

凤凰国槐: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老石榴桩景:

   

       据传这盆老石榴桩景是植于清朝乾隆年间,原为皇家之物,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栽种在明代的紫砂盆中,宋庆龄生前十分喜爱这株老石榴。1988年被有关专家誉为“国宝盆景”。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龙眼葡萄: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明开夜合树: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西山松: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子抱母: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紫丁香: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岁岁平安石:

    

       为高约3米的太湖石,因太湖石形如一位鹤发老人,故名为“长寿石”,石上刻有“岁岁平安”四字的楷书,据说是这个花园的故主成亲王永瑆所题。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岁”字写得颇有深意:他将繁体字“嵗”中左下部笔划“一少”故意写成“一小”,寓意庭院的主人和客人不是“过一年少一年”,而是“过一年小一年”,希望越活越年轻。

   

接福石: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儿童秋千: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宋庆龄生平展:

   

      “宋庆龄生平展”以数以万计的珍贵历史文物和图片展示了宋庆龄先生几十年来为了孙中山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为了自己“求中国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的革命生涯。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每年的1月27日宋庆龄诞辰纪念日、5月29日宋庆龄逝世纪念日,都组织相应的主题纪念活动。人们在这里缅怀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毕生的光辉业绩,追念她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她崇高的品德,情操,光辉的业绩将会在人们心中永存!





19、李大钊旧居

       李大钊旧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2年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谈判国共合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被反动军阀杀害于北京。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国家级文保碑
 
       从1916年夏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 月,李大钊一家在石驸马大街后宅35号(今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北院居住将近四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1979年8月21 日,李大钊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居为一小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有北房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其中北房东屋为李大钊夫妇的卧室,东耳房为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的卧室,东厢房北间为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卧室,东厢房南间为李炳华的卧室。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北京市文保牌    
                          
       李大钊故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价值。在后宅胡同居住的时期,是李大钊人生事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他异常忙碌的时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领导北方革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名重当世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在此期间,李大钊发表各种文章140余篇,文字总量超过33万余字,平均每9天一篇;参加各种会议120次,包括共产党三大、国民党一大等,平均每10天一次会;陪同会见、拜访各界人士30次,讲演30次(不算讲课),到广州、上海、武汉、洛阳、天津等地从事教学和革命活动。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中共北方党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曾在李大钊的书房内召开。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北京市说明牌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党史专家一致认为,北京李大钊故居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见证。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故居大门坐南朝北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进门处安放李大钊塑像及党旗模型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小院正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正房与东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正房西耳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革命领导人为故居题词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20、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位于前海西沿18号。
       故居院落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园,后成为恭亲王奕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于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
故居为大型四合院,大门内有一座树木点缀的土丘,二门内的5间北房为其工作室和会客厅,东耳房是卧室,东西厢房各3间。四周回廊环抱,有封闭式走廊通往后院。另外还有一东跨院,故居里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国家级文保牌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活跃在我国文化科学战线上,他不仅在文学、艺术、史学、古文字学方面成就非凡,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感召力的社会活动家。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平面示意图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纪念馆正是按照这一主线,通过郭老的手稿、著作、历史图片与其它展品,介绍了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在诗歌、戏剧、文艺理论、古文字与古代社会研究以及书法艺术等不同领域中的成就,介绍了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中的历史功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文化教育战线及国际交往、和平运动等方面的不朽贡献。为使观众能对郭老有更深刻的了解,专题陈列室还将郭老在各个学术领域或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进行专题介绍。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门票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故居大门外的照壁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牌匾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正对大门有座小土丘,上种有树,此为前院。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小丘东侧有一颗银杏树(妈妈树)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前院东侧银杏树后是郭沫若铜坐像。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垂花门目前的郭沫若手迹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二进门:垂花门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垂花门前两口不成对的铜钟与两株古柏相伴为伍,稍高的一只铸于明天顺元年,另一只铸于清乾隆年二年。铜钟是郭沫若生前的收藏。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垂花门内的小院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进入垂花门就是故居主院。正房是主人所居、从西至东依次是耳房、客房、书房、卧室。抄手游廊将各处院落衔接起来。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四合院北房为原状陈列室。正中是郭沫若的客厅。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客厅如今已辟为展室。展览从文学、历史和生平三个方面立体地表现了郭沫若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客厅后的游廊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从正房西侧的耳房可以进入由后罩房以及东西暖廊组成的里院。后罩房是女主人于立群居住生活的地方,正中是会客厅,被孩子们称为“妈妈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后罩房中间是于立群的写字间,郭沫若常在这儿和夫人一起写字读帖。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
 
       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小石虎胡同33、38号。《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分册》记载其历史沿革道:“旧址明初为常州会馆,是京城最早的会馆之一。清初为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和皇太极十四女恪纯公主的府邸,俗称驸马府。雍正二年(1724)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子弟,右翼宗学即设于东侧。驸马府后为清高宗长孙绵德封镇国公后的府邸。1913年蒙藏事务局在绵德府开办国立蒙藏学校。 
       1923年秋,李大钊、邓中夏等来校开展革命工作。1924年乌兰夫、奎壁、吉雅泰等一批青年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批蒙古族党员,并在此组建了蒙古族的第一个党支部。后将东侧的右翼宗学旧址并入。国立蒙藏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建筑……1951年改组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1987年迁出。”
       蒙藏学校旧址基本保存了贝子府的府邸格局,占地面积11880平方米,其中古建筑3200平方米,分东西两部分。
       西侧院位于小石虎胡同33号,是三进院落,尚存府门、正厅、过厅、后厅、东西跺殿、东西配殿,均为灰筒瓦硬山顶,有大吻、垂兽,共有房间50余间。旧址内有一棵古枣树,其树高10米以上,树围2.8米,相传为明朝初年种植,已有六百多岁树龄,有“京都古枣第一株”之称。
       东侧院位于小石虎胡同38号,为原松坡图书馆,现部分建筑已被拆毁,为两进院落。
       该旧址一度被民族大世界商场占据,府邸内充斥了各种商铺,部分古建的内部墙壁已被拆除。旧址内私搭乱建严重,并有很大的火险隐患,2014年北京市政府对该址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撤走商贩。商场闭市,是为了给文物“让路”,这意味着国立蒙藏学校有望露出“庐山真面目”。
          北京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录:110102913180000044国立蒙藏学校旧址清西长安街街道

       腾退后待修复状况: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整治前状况: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北京鲁迅旧居

       北京鲁迅旧居位于鲁迅博物馆院内(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是鲁迅先生1923年12月购买、1924年春天亲自设计改建的一座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北京鲁迅博物馆正是在这个鲁迅故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北京鲁迅博物馆大门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学习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叶剑英题匾: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主要担负着鲁迅遗著遗物的征集与保管、鲁迅研究与研究生培训、鲁迅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等任务;发展目标和方向是逐步成为以“三个中心一个园地”为理念的学习型博物馆,成为全国的鲁迅文物资料收藏中心、鲁迅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鲁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当代作家活动园地。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进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圈起的花坛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花坛中间是鲁迅先生的雕塑,先生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鲁迅先生雕塑前是一本打开的石刻书页,上面镌刻着先生的手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塑像后是陈列馆
   
       该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97602余件  。有大量的鲁迅著、译、辑、编著作版本和鲁迅研究著作版本、现代文学丛刊与新旧期刊,还有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艺术品等等。这些珍贵的藏品,经过几代保管人员的辛勤努力,不仅保存完好,并且还建立了数据库进行了信息化管理。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鲁迅先生病逝后遗照
   
  北京鲁迅旧居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在此居住。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国家级文保牌

       鲁迅故居为三开间小四合院。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住在这里,房间内的陈设均维持原样。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西城区说明牌

       故居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陈设十分简朴。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1951年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鲁迅故居”4个字,镶嵌在鲁迅故居大门右侧墙上。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二道门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从东南角看小院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院中两颗丁香树为鲁迅亲手所植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中间起居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西屋鲁迅原配朱安居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东屋鲁迅母亲居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从北房后接出的小屋——老虎尾巴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鲁迅起居室兼工作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小院东厢房为女工居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小院西厢房为厨房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南屋为会客室兼藏书室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814、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西城区-1)
旧居后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